去年12月30日,20歲的某高校大二學生小菲(化名)通過QQ群認識的網貸放款人在借款平臺“51短借”通過補借條的方式借了2000元。她向對方承諾一周內還清,周息達到30%。然而一周之后,她未能按時還款,這時借款者告訴她可以通過借款平臺“今借到”用同樣的方式繼續借款還利息,就這樣,在短短的三個月里,她連新年利是、學費都用來還款但都沒能還上。為了還錢,她甚至還輟學打工。今年2月底,她的欠款從2000元變成了驚人的10余萬元。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2016年12月,剛好缺一筆錢的小菲想到了網貸,而此時一些在QQ中認識的人將她拉入了一個“深淵”:通過補借條的方式在“51短借”上借了2000元。
“等我借完后才被告知,要在一周之內還清,利息是周息30%。”這意味著,她要在一周后償還2600元。一周之后,小菲手頭上還是沒有資金,此時對方告訴她,可以還利息續借,即只需還600元的利息,又能借一周時間,不過需要另外在平臺上打“借條”;同時,她也可以向其他人借錢來還。
于是,小菲按照指引開始瘋狂拆借,到2月底,她已經向20多人借錢,借款總數達十余萬元。
與第一次借錢不一樣的是,后面的借錢都是在一個名為“今借到”的平臺通過同樣的方式借出,而借款的方式則仍是周息30%,但每次借款后需在該平臺上“補借條”。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借條”并非借多少補多少,而是“借一押一”,甚至“借一押二”。如借款1000元,則需在補一張1000元的借條外,還需補一張1000元或2000元的借條。在還了上一筆借款的利息后,之前的借條將變成結清,借款人需另補一張新的借條。短短3個月時間里,小菲通過“今借到”打的借條總額達42萬元之多。截至記者發稿時,系統顯示她還有11萬余元未還清。
還錢
學費還款不夠還輟學打工
面對越滾越大的數字,小菲慌了神。過年期間,她把所有利是都用來還了款;發現不夠后,她把一個學期的學費、生活費拿了出來;眼看還是不夠,她依舊瞞著家人不敢說,一個人悄悄地開始輟學打工。經過她的努力,盡管加起來還了超過2萬元,但欠款卻不見減少,反而仍在不斷地增多。
3月2日,她的欠款出現了第一次逾期。此后,她開始不斷地接到電話轟炸和擾短信,一些催款信息更是很粗暴。無奈之下,3月3日,她將此事告知了父親。而此時,她的父母和親友開始不斷地接到催款電話或短信。小菲的情緒臨近崩潰,一度產生了輕生念頭。
小菲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父親在農村做養殖,母親在做園林工,連小菲的學費都是伯父代交的。由于無法面對父母,她一直不敢回家,也沒有告訴母親,她其實一直住在男友家里。3月4日晚,男友的母親致電小菲媽媽讓她帶小菲離開,她才知道女兒的地址。3月7日,小菲媽媽最終在女兒臨時居住的酒店里將女兒接回。
警方
已按照行政案立案偵查
目前,小菲已經回到了三水老家,并在三水當地派出所報了警。3月7日,三水警方向本報記者回應稱,在接到當事人報警后,警方已經按照行政案立案偵查。警方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隨著借貸市場的日益活躍,借貸方式愈加多種多樣,騙子的詐騙手段也是越來越新穎,有的手段并不高明,但有的著實考驗智商,讓人防不勝防。騙子們正是利用人們缺乏金融知識、急需周轉資金、銀行和監管部門防范不力等有利條件,肆無忌憚地實施以發放貸款為名的詐騙活動。
上述人士表示,一些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借款人為了獲得借款,鋌而走險向網絡上的放貸團伙借高利貸。放貸團伙與借款人私下協商好借貸利率,以一些互聯網金融和社交工具為平臺和幌子,完成非法高利貸放貸。事后當事人在明知后果的情況下逾期,致使債務越來越多,而債權人使用其已經獲得的借貸人私人信息施壓,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高利貸團伙的交易名義上是在互聯網平臺交易進行,實際上是個人約定,是私下交易,往往以私下約定為準,繞過監管。” 警方表示,市民在進行網絡借貸時,必須特別謹慎,熟悉相關法律法規,避免遭遇網絡詐騙。
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律師
小菲有權要求對方返還部分利息
針對小菲的遭遇,廣東正大聯合律師事務所許瀚律師表示,按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月息超過2%就不再受到法律保護。事件當事人的借貸周息達到30%,已經屬于高利貸性質。對于遭到多方恐嚇威脅,建議當事人尋求警方幫助。
廣東旭瑞律師事務所陳偉杰律師分析認為,小菲的情況存在兩種情況:假如小菲是向個人借款,私下達成借款協議的,那么借貸關系就是成立的,即表示受法律保護,小菲也就有還款的義務。而假如網絡平臺中,多個借款人存在串通,即明知道當事人無法還款的情況下,唆使當事人通過借新還舊,那么就存在涉嫌詐騙和非法經營,小菲可以拒絕還款。但首筆借款本金2000元是需要返還的。
對于高達30%的高額貸款利息,陳偉杰認為,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承擔超過年息24%的貸款利息就已經不受法律保護,小菲在借貸中的利息明顯過高,可以停止向借貸方支付還款。記者提供的情況顯示,小菲還款已超過2萬元,按照法律規定,如果小菲的還款已經超過高于法律規定的36%的利息,小菲有權要求債權方予以返還。如果對方拒絕,當事人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予以追討。
圖為安裝了識別情緒應用的智能手環。 資料圖片 擁有讀心術,想必是不少人的夢想。能直接讀懂對方的情緒,或許會減少不必要的揣測與摩擦。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可穿戴的應用程序,能根據人們談話時所用的詞匯及語氣,識別話語背后的情緒,促進人們更好地交流。 使用時,只需將應用安裝在健康追蹤器上,就能自... [閱讀]
今年初,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了2017年消費維權年主題――“網絡誠信 消費無憂”。中消協秘書長常宇接受采訪,介紹今年消費維權重點工作。 問:中消協2017年主題的含義是什么? 答:第一,倡導網絡經濟下誠信經營,強化網絡經營者責任意識,切實落實法定義務,自覺保護網絡消費者合法權益。第二,建立完善網絡消費者知情權、求償權、交易權以及安全權等方面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發揮“互聯網+”給消費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動力。第三,發... [閱讀]
摩拜單車又攤上事了!中新經緯客戶端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發現,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這是怎么回事呢? 有媒體報道稱,摩拜單車被工商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中新經緯客戶端特意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發現果真如此。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官網截屏 經查證,是因為其“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取得聯系”,... [閱讀]
自2016年4月份摩拜單車在上海上線后,國內市場上共享單車面世已近一年。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共享單車最初暴露的那些問題解決了嗎?又出現了哪些新問題?用戶對共享單車感知如何?中新網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某些共享單車APP定位服務處在“始終”開啟狀態中。 老毛病 ――定位依舊不精準 去年下半年,共享單車出現在北京街頭時,中新網曾對其進行了體驗式調查。近日,中新網又對其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共享單車在早期被曝的部分問題仍... [閱讀]
? 2017-2020 華舜網 版權所有 華舜文化傳媒主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備案號:粵ICP備17156687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高升時代廣場 電話:155-7638-1979 投稿郵箱:896711351@qq.com
技術支持:藍蝶網絡科技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