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藏族姑娘在放牧。 |
在祖國民族大家庭中,藏民族秉持著獨特而深刻的自然觀:天生萬物,萬物有靈,這萬物不僅包括動物、植物等有機物,也包括山水大地及天空。他們認為,作為自然之子的人類,對大自然應該尊重順應、善待呵護。今天,這些自然觀依然深深地影響著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善待“不速之客”
那曲縣由恰鄉藏族牧民布諾至今仍對兩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心有余悸。那天下午,他剛進院子就發現家門大開,屋里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家里沒人,會是誰呀?警覺的他遠遠地透過窗戶的玻璃望去,天哪,原來是一只碩大的棕熊趁主人不在家霸占了房屋,吃了奶酪肉食,還從冰箱里拿出易拉罐汽水喝。布諾怎么也趕不走棕熊,最后還是縣林業局工作人員幫忙趕跑。
在藏北牧區,高大威武、野性十足的野牦牛簡直能把人“活活氣死”,這些家伙經常偷跑到家養牦牛群中吃吃喝喝,最后帶走比較好看的家養母牦牛。安多縣扎曲鄉一牧民講到,去年,他家一頭價值萬元以上的母牦牛被拐走,因不敢對野牦牛動武,只好禮送那頭大家伙大搖大擺地走出家門……
幾年前,一只未成年的貪吃雪豹闖進阿里農牧民的羊圈偷羊吃,結果吃得太撐,體重超出了自己的彈跳能力而出不了圈,最后,藏族群眾把它抬出羊圈送走。前不久,札達縣曲松鄉曲木底村牧民發現兩只雪豹幼崽,遂將其抱回帳篷悉心喂養。現在雪豹幼崽已被地區林業局接回,并由專門的工作人員飼養。
近年來,類似上述的“動物肇事”事件越來越多,但與野生動物傷人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的居民不僅不傷害這些動物,反而報之以寬厚與善待。對此,自治區林業廳負責人說,這既同國家長期大量地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教育有關,也與國家對藏民及時實施賠償有關。當然,藏民族的傳統自然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告別“木頭財政”
林芝市魯朗鎮70歲的洛桑老人對記者回憶說,30年前這里建了個林場,但不到一年,原本人都很難進去的原始森林就被“剃成了禿頭”。而現在的魯朗鎮不僅告別了“以木換糧”等“木頭財政”的歷史,而且當地農牧民“靠林吃林”的觀念也悄然發生著改變,走上了生態旅游發展經濟的道路。
位于雅魯藏布江南岸的扎囊縣,往年冬季枯水期一到,裸露的河床便成為風沙肆虐的源頭。跑運輸的扎囊縣扎其鄉羅堆村村民邊久深受其害:原本靠家里的幾畝地種植青稞,但眼看家園變成沙園了。1990年,這位藏族農民毅然拿出以前跑運輸的積蓄,在雅江邊上辦起了苗圃。如今,在邊久的細心照料下,紅一塊、綠一塊的各種樹苗整齊地分布在田間。
保護“圣山圣湖”
每年的農歷九月十五,各地村莊都舉行祭山儀式,這一活動為宣傳環保及有關知識提供了難得的時機。記者發現,在活動期間,寺院的僧人會宣傳慈愛萬物的思想,勸導大家不要隨意挖土采石、破壞河流湖泊,等等。在林芝、那曲等地,記者了解到,當地人在挖蟲草、松茸等名貴材食材的時候,很快又用土填上,為的是來年再長。信教群眾則說,不把洞補上,容易招來山神等神靈的詛咒。
社科院研究員王春煥講到,歷史上,很多宗教人士在撰寫各地的《山湖志》時,幾乎都要告訴人們保護圣山圣湖的功德。如今,藏區很多山水被人們視為圣山圣湖,很多動物都被國家列為保護對象。她說,歷史與現實、宗教與科學、人與自然在就這樣有機地結合了。
福建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代表 打組合拳,守綠色底線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泉州是福建省兩個獲得“國家生態市”稱號的地區之一,一直十分重視生態建設,堅決守住環保這條底線。我們抓住水環境治理這個“牛鼻子”,已連續4年在全市開展跨境流域整治。今年2月底,泉州出臺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市河長辦掛牌成立,從3月1日起全面實施。我們建立了責任到人的四級河長體系... [閱讀]
本報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付文)中國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雅鳴代表介紹,今年將重點推進氣象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劉雅鳴說,目前我國24小時之內的氣象預報準確率達87%,臺風路徑誤差保持在70公里之內,均居世界先進水平。截至目前,我國共發射15顆風云氣象衛星,形成地面、高空、空間三位一體的監測網絡。在地面,已建成6萬多個監測站,覆蓋了全國96.5%的鄉鎮。 [閱讀]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陳溯)13日,網友“kasy瞇嘟”在微博上曬出幾張圖片,圖片中的她和朋友不畏大風天,在高速公路邊的一片小山丘上種下一棵櫻花樹。 暖風拂面、春回大地,“親手種下一棵樹”這項既環保又有紀念意義的活動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家住廣州的于麗娟告訴中新社記者,她在植樹節當天帶著兩個女兒協力種下一株小木棉,希望兩個孩子與木棉一起茁壯成長。 福州倉山... [閱讀]
? 2017-2020 華舜網 版權所有 華舜文化傳媒主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備案號:粵ICP備17156687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高升時代廣場 電話:155-7638-1979 投稿郵箱:896711351@qq.com
技術支持:藍蝶網絡科技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