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們抓住傳統文化的最后一個機會!”著名文化學者、作家馮驥才曾發出呼喊。從古至今,傳統文化皆以有形或無形的姿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一筆一劃皆文化,一字一句皆鄉愁,一磚一瓦皆記憶。但同時,它們又在歷史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中與我們漸行漸遠,讓人不禁擔憂,“江河若斷流,吾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斷流,吾輩何以見祖先”。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穼?ldquo;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列入“重點任務”,提出:加強歷史文化街區管理;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這些措施,無疑將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回歸”人們的視野,并與現代生活緊緊交融。
保護方言,傳承文化的“DNA”
月是故鄉明,話是鄉音親。但在當下,特別是在城市中,普通話已然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而方言則裹著人們的鄉愁漸漸走遠。
“方言的消亡,并非危言聳聽。”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對方言式微衰弱的現狀表示擔憂:“在南方的很多城市,六歲以下的兒童幾乎不能說方言,甚至連聽懂也有困難;六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大體可以聽懂方言,但基本不說。十五歲以上的青年,有時會說說方言,但說得不地道,沒有‘土味’。”
2月21日“國際母語日”剛剛過去,《人民日報》當天發表了一位語言學者的文章,專門提到了“方言”與“共同語”的關系,提出“方言與人的鄉土文化更為親昵、更為契合,它攜帶著更多的文化密碼”。此前,也有學者認為,方言是文化的“DNA”,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保護方言,即是傳承文化的“DNA”。那么,我們要做些什么?全國政協委員張泓銘提議,將保護方言納入國家的文化戰略,讓方言的生存和傳承得到法律的保障。趙麗宏則認為,對老百姓而言,最要緊的是,要讓人們有說方言、聽方言的機會和平臺。
“方言保護就是在和時間賽跑”,投身方言保護已有五六年之久的著名主持人汪涵感觸很深。2015年,汪涵自費近500萬元,發起了“響應”計劃――湖南方言調查項目。該計劃內容是對湖南方言進行調查采集、分類整理,建設相應的語料數據庫。汪涵認為,最“響”的聲音是鄉音,希望更多人能參與到方言保護當中來。
保護方言不能僅停留在保存和記錄上。只有使用方言,才能讓方言活下來,而年輕人則是令方言存活的關鍵。2016年,一檔名為《十三億分貝》的綜藝節目在網絡上熱播,成為了方言文化的有力推動者。該節目由海選自全國各地的“麥霸”用方言演繹流行歌曲,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了方言。
方言一旦消失,其所承載的文化也會消亡。此次《意見》強調,既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又要“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兩者并行不悖,才能真正留住文化發展的脈絡。
保護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2016年,人民日報前高級編輯李輝在微信公號“六根”連發三篇文章:《徽州,歸來吧!》《再說徽州:地名改錯了,真的不能恢復嗎?》《三說徽州: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呼吁將安徽黃山市改回“徽州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場關于城市改名現象與地名保護問題的熱烈討論就此展開。
“地名的替換與取消,顯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書、碑刻、文學經典之中。”李輝為保護地名大聲疾呼已不是第一次。1994年,他曾發表《可惜從此失荊州》一文,為舍棄著名歷史地名荊州不用,卻用“荊沙”一名而打抱不平,并呼吁恢復荊州地名。1996年12月,湖北省政府頒布通知,撤銷“荊沙”名稱,恢復“荊州”地名。這讓很多與李輝一樣關注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地名,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接續了千百年的情感傳承。正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所言:地名是人類歷史的一塊“活化石”,是一種看得見的鄉愁。一位老人在給家鄉官員的信中這樣寫到:“你們經濟發展得很好,建設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地名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出行、乘車、購物等日?;顒佣寂c一定的社區或街區、街道、建筑等發生關系,這都離不開地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王長松認為,當前保護地名文化遺產有兩個有效途徑:一是制定地名保護名錄,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科學規劃城鄉地名,使地名規劃在滿足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對地名需求的同時,又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維持城市特色文化與居民的文化歸屬感。
2004年,民政部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保護試點,取得了一些成效。此次,“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被寫入《意見》,必將更進一步推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
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留下人們的鄉愁
走進北京南鑼鼓巷,兩旁開設了近百家店鋪,其中售賣與老北京文化產品相關的店鋪寥寥無幾,多為餐廳、酒吧、雜貨店等。店鋪外觀看似古色古香,內部商品卻極具現代氣息,甚至國內外著名連鎖品牌也進駐其中。走進“老北京小吃一條街”,其中的“老北京小吃”雖有老北京小吃的形式,卻缺少了老北京小吃的地道美味。一位來自外地的游客表示:“對南鑼鼓巷有點失望,感覺和別的地方沒什么區別。”
2015年,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公布,南鑼鼓巷、什剎海等由于缺少原汁原味兒的文化保護,未能入選。有專家提醒,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傳統風貌格局的同時,更需要保護的是歷史文脈和優秀的文化傳統。
如今,很多歷史文化街區存在重物不重人、重表不重里等問題,很多房子建設修繕得很漂亮,但原住民和傳統的文化、民俗、風味不足。在近期出爐的廣州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人們注意到,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原住居民被作為優先考慮的措施,一些與歷史文化街區歷史上的功能不相符合的設施被列入重新規劃。
此次《意見》提出,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活,不僅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管理”,還需要“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提煉精選一批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納入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合理應用于城市雕塑、廣場園林等公共空間,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位于福建晉江市中心的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位于晉江市中心黃金地段的五店市,就像一座晉江傳統民居博物館:既有原地保留的老房子,也有一磚一石搬運到此的遷建建筑,還有根據一比一的比例還原的標本復制式更新建筑。來自晉江市旅游局的陳芳介紹,“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在這里,你幾乎可以見到晉江各個時代不同風格的特色建筑。”
在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眼中,原汁原味的五店市,“老年人看了很懷舊,年輕人看了很時尚,外地人看了很閩南,僑鄉人看了很鄉土”。而從小在五店市長大的老居民莊炮成則感嘆,“把五店市保留了下來,就是留下了根,留下了鄉愁。”
相關新聞推薦:
北京3月6日電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國兒藝今年首部新戲《李爾王》在四樓會議室正式召開建組會,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黨委書記雷喜寧,副院長馮俐、閃增宏,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楊帆和《李爾王》全體主創、演員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此次建組會。 此次創排的《李爾王》改編自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作品,依托著名翻譯家朱生豪的經典譯本,旨在將世界文化經典以具有觀賞性的方式推介給少年兒童。同時,選擇“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為題材,也是中國兒藝對創... [閱讀]
“今天是我們抓住傳統文化的最后一個機會!”著名文化學者、作家馮驥才曾發出呼喊。從古至今,傳統文化皆以有形或無形的姿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一筆一劃皆文化,一字一句皆鄉愁,一磚一瓦皆記憶。但同時,它們又在歷史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中與我們漸行漸遠,讓人不禁擔憂,“江河若斷流,吾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斷流,吾輩何以見祖先”。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穼?.. [閱讀]
? 2017-2020 華舜網 版權所有 華舜文化傳媒主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備案號:粵ICP備17156687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高升時代廣場 電話:155-7638-1979 投稿郵箱:896711351@qq.com
技術支持:藍蝶網絡科技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