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人大代表、漣源市安平鎮留石村黨支部書
(本網編輯:何漢斌)留石,湖南漣源市安平鎮的一個貧困山村,從前,這里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十年九旱,貧窮落后,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半原始生活。如今,走進這里,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幅幅風光奇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嘩嘩的自來水流進了千家萬戶,互聯網連接著外面的世界,水泥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嶺,閉路電視映照出山民的笑容……
目睹這驚人的變化,村民們無不感激地稱贊湖南省、婁底市和漣源市人大代表、留石村黨支部書記劉兆社是為民造福的山鄉“領頭雁”。
劉兆社與妻子原來是都是教師,由于他們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雙雙年年評先受獎。目睹家鄉的落后面貌,劉兆社毅然棄教從商,走上實業報國、實業興教的道路,先后創辦了4家企業,經過艱辛創業,企業逐步壯大發展,已擁有固定資產1.38億元,共創造社會財富2億多元,為國家創利稅3000萬元。他致富不忘回報社會,致力實施愛心扶貧興教助學行動,先后慷慨解囊捐資50O余萬元,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建鄉村校、筑興教橋、修興教路、設助學獎、幫貧困生。共捐款援建10多所鄉村學校,資助21所農村學校和村莊打井,扶助了100多個貧困戶。他設立的“劉兆社助學基金”,己幫助了60多名特困學生上學,其中11名己完成大學學業。他組織全鎮20多名社會賢達成名發起成立的“漣源市培蘭扶貧助學基金會”,共捐集到資金200余萬元,已扶助特困學生和失學兒童1100多名。在他興辦的4家企業共安置農村富余勞力1000多名,其中下崗職工150人。他的感人事跡,經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湖南日報、湖南電視臺、婁底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多次報道過,成為聞名遐邇的捐資助學模范和社會慈善家,獲“湖南省首屆慈善事業獎”,先后當選為湖南省第十一屆省人大代表,湖南省商會副會長,婁底市第二屆、第三屆人大代表,婁底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漣源市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第十五屆人大代表,漣源市工商聯合會副會長,市僑聯兼職副主席,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企業家,全省道德模范,婁底市、漣源市捐資助教模范,婁底市優秀人大代表、奔小康示范戶、十佳杰出青年能手和漣源市優秀基層黨支部書記、首屆“十大新聞人物”、“十大助教模范”、“十大慈善家”和“十大愛心人物”。
忠實履職,樂當群眾代言人
劉兆社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特別是當選為湖南省、婁底市和漣源市人大代表以來,執政為民,忠實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職責,積極為民代言,參政議政。他深知,代表不是榮譽,而是一種責任,是村民們對自己的一種信任。因此,他用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當好代表,為民解難,時刻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聽取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見,代表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政府的管理,不管是在各級人大會上,還是在閉會期間,他都是提建議最多的代表之一。
漣源城區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現象突出,嚴重影響學生學習,劉兆社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并且在市人大會議上多次提出議案,引起了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開展了專項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年來,漣源的城鎮化發展很快,但城區道路一直沒有紅綠燈,導致交通不暢。劉兆社又是第一個在人大會上提出要在城區交通要道和廣場設置紅綠燈議案,引起了領導們的高度重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贊同。市政府投入巨資在藍田城區交通要道和廣場設置了紅綠燈,確保了城區交通秩序井然有序、車暢其流。
近幾年來,劉兆社還提出了關于社會治安、農民負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電價、農村財務管理、公路建設、城鎮環境建設等一系列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受到了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使問題得到了及時的處理。
劉兆社時刻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為了引導村民脫貧致富,他帶領村民辦起了5家合法煤礦,并為他們提供資金和技術,不僅壯大了村域經濟,而且充分利用了地下資源。他帶領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并免費為村民提供種苗和技術。為了引導廣大村民學習黨的政策和時事政治、法律法規,提供致富信息,劉兆社十幾年如一日,為本村及鄰村的村民贈訂《湖南日報》、《湖南科技報》以及一些科技方面的資料
創新管理,企業越辦越紅火
留石煤礦是留石村的村辦煤礦,原來由于資金短缺,管理不力,效益不好。2008年,劉兆社挑起了煤礦礦長的重擔。為擴大煤礦規模,改善安全生產條件,他先后投資數千萬元,按省級標準對煤礦進行技改擴能,努力建設集團化、標準化、機械化礦井。由于狠抓安全生產,加大安全投入,堅持人本觀念,煤礦越辦越紅火,多次被評為婁底和漣源市煤炭行業“紅旗單位”。
劉兆社認為,煤礦是高風險行業,人命關天,最大的事是安全。他認為大部分事故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煤礦制訂了嚴格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特別強調規定礦級領導帶班下井制度,督促礦級領導深入現場了解安全生產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和清除事故隱患,有效制止違章違紀現象,防范和遏制事故的發生。劉兆社親力親為,堅持帶班下井,并明文規定:煤礦主要負責人每月帶班下井不得少于5至8個,其它礦領導不少于20個。礦里除了及時將領導帶班下井情況進行公示外,還要求職工和群眾對礦里的安全生產進行監督和舉報。煤礦不斷加大對員工培訓的投入力度,實現了培訓標準化,培訓內容規范化,培訓對象全員化,培訓方式多樣化,培訓時間經常化,培訓目的實效化。他親力親為,堅持下井,每月下井都在5次以上,每次下井一轉就是十幾個小時。他除了去北京、省城和市里出差、開會,幾乎每天都要下井。一個月是這樣,一年是這樣,年年都是如此。由于他堅持安全為天理念,狠抓安全生產,煤礦從未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共安置農村剩余勞力1000多名,其中下崗職工150人。每年的產值保持在3000萬元以上,每年上交國家稅收近500萬元。
捐資助教,愛如春雨潤山鄉
劉兆社致富不忘回報社會,不忘一個人大代表的責任,熱心支持教育事業,先后投資10多萬元,將村里5條通往學校的爛路進行徹底維修,并將兩處破爛不堪的路段進行路面硬化。昔日坎坷不平的泥濘道,如今成了一坦平整的“興教路”。
留石村學校門前有條河,曾幾次發生學生過河被洪水沖走的慘劇。劉兆社在煤礦負債重重的情況下,從銀行貸款將橋修好。后來,他的企業扭虧為盈,手中寬裕一些了,他又捐款近2萬元,修筑了一條“三五橋”。1998年,他又捐款近萬元,修建了一座寬敞的“新建橋”,徹底消除了小學生們過河的安全隱患。
劉兆社的企業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大老板”,但他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恪守人大代表的職責,遵紀守法,不走歪門邪道。他腰纏萬貫,可從不進歌廳舞廳,甚至不吸煙喝酒,總是勤儉節約,可他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擲地萬金,從不吝惜。1990年以來,劉兆社先后捐款5萬多元為本村小學和島石中學、漿江聯校、石等學校、田心聯校等新建、裝修教室,安裝自來水,添置課桌課凳等。現在,他又與村里簽訂協議,決定捐款60萬元,為村里建一所現代化的“希望小學”,徹底改變全村學生的學習環境。他還拿出10萬元,設立“愛心扶貧興教獎學金”,每年對工作突出的山村教師、成績優秀的貧困學生實行獎勵扶助,先后扶助了60多名貧困學生上學讀書。市里組織“光明助學基金會”,他帶頭捐款5000元,扶助全市100名山村貧困學生重返校園。2004年4月,他四處聯絡,發起成立了以安平鎮個體老板為主的“漣源市培蘭扶貧助學基金會”,他又是第一個走上臺去捐款2萬元,并被推選為基金會會長。安平鎮和市里舉辦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他都是慷慨解囊,積極支持。
劉兆社,人民滿意的好代表、留石村民的“領頭雁”。面對耀眼的光環,面對領導和群眾的贊許,他沒有滿足,沒有自傲,沒有停步,始終以一個人大代表強烈的責任感,正帶領全村人民向著富裕,向著希望,向著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加美好的前程跨越!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