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语露脸久久精品国产ktv|精品欧美在线|国产精品久久久视频|欧美草草|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華舜書畫院  >> 書畫名家  >> 查看詳情

謝曉鋼:淺談中國畫筆墨

來源: 華舜網  日期:2019-06-06 16:51:00  點擊:17353 
分享:
文丨謝曉鋼
中國國畫院常務副院長

華舜網】前言:中國畫是世界畫壇藝術之林中一座自成體系的藝術高峰,濃縮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與哲理思考的內涵,從而構成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特征和美學價值,而這一切又都是通過中國畫獨特的外在形式——“筆墨”呈現和完成的。中國畫筆墨語言作為中國畫的外在“形式”與它的內在“內容”的概念變得日益難分。就我們今天的認識而言,“筆墨”既是中國畫語言的承載者,又具有其特殊的筆墨內涵,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豐富壯大。黃賓虹說:“畫中三昧,舍筆墨無由參悟。”沒有筆墨,就無由談論中國畫。中國畫的魅力也在于筆墨之美,舍棄了這一點,就等于舍棄了中國畫的命脈和靈魂。
關鍵詞:中國畫;筆墨;氣質;內美;發展

一、畫的外在形式——筆墨語言
(一)筆墨是畫家人格的具體襄理

中國畫是世界畫壇藝術之林中一座自成體系的藝術高峰,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國人對宇宙的認識與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藝術結晶。它以筆墨語言為中心,又與中國書法同源又同道的藝術理念,充分展示作者心靈世界最真切的個性宣泄。中國畫強調有筆有墨,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現代黃賓虹認為:“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筆出”。
黃賓虹主張“六法通八法,”即以書法入畫,并在總結前人筆墨的基礎上提出了“平、圓、留、重、變”的著名五筆法。這無疑為他以后的畫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他在實踐中提出了“濃、破、潑、淡、焦、積、宿”七墨法,著重在用墨上追求層次的變化,以表現山川的渾厚之氣,達求法備氣至、元氣淋漓的境界。晚期將“五筆法”與“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潰墨法等技法,并創章法之真。
  黃賓虹用筆用墨的“五筆法”和“七墨法”,可謂“筆精墨妙;神韻貫通”。他的山水畫創作,無論是用筆還是用墨都達到了“盡其靈而足其神”之境地。他的用筆沉厚凝重,剛健勁遒,自然天成,極呈光鮮之氣,并在千變萬化的筆墨運轉中,透逸出物象自然及主體心境渾然一體的境界。在黃賓虹看來,中國畫的筆墨并不全是技法,實是包含了情景、個性、學養、思想的集合體,是人格化的表現。因此,筆墨就需強調力,氣韻就需有氣接,這“力 ”,這“氣”,又全在于畫家本人,在于畫家自身的整體素質。
(二)筆墨是中國畫語言的承載者
筆墨是中國畫語言的承載者,是畫學精神的體現者。筆墨隨著文人畫的發展,至明清已經形成了有著嚴格自律性的范式。今天,筆墨仍然是作用于當代中國畫創作與研究的最為寶貴的傳統資源。
     文人畫發展至清末,其獨特的筆墨語言體系,已經完成了由“再現”到“表現”的轉換過程。在文人畫的創作實踐中,題材和內容僅只起到媒介作用,而蘊涵于筆墨之中的豐富的人文信息,已在繪畫的意境營造、意旨表達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筆墨的豐富變化傳遞出的多樣的審美感動,已使文人畫的筆墨語言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這使得文人畫的筆墨形態更加貼進繪畫藝術的語言本體意義。   
      因此,我們說,“筆墨”不僅是中國畫語言的承載者,同時又是一種精神載體,是一種能夠敏銳記錄創作者情感意緒,準確傳達其審美判斷的精神載體,這與西方繪畫由“表現”至“抽象”的現代歷程有頗多相似之處。不同于西方抽象繪畫的是,文人畫的發展始終不曾偏離“中庸”、“中和”的傳統文化軸線,因此,在強化筆墨語言本體功能的同時,文人畫未曾完全拋開具體的物象,而是將筆墨的表現功能,始終依附于具體的物象之上,只是對筆墨語言精神功能的開發,遠大于對具體物象的物性描摹。石濤的“不似之似”、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當是對文人畫筆墨形態的精確定義。

二、中國畫的筆墨內涵
(一)氣質內美

中國畫秉承著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不僅是畫家心靈情愫的宣泄與民族精神文化內涵顯現,也是筆墨氣質的體現。它以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手段、獨特技法去審視,去描繪、表現,與此同時充分真切展示宣泄作者的心靈世界。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傳達的心靈聲音最真切,能熨貼和撫慰人們的心靈,能使人們獲得可貴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的“世界”,從而使人們從中得到精神的寄托與審美的滿足。而筆墨氣質也具有特殊性,筆墨成為感情真實流露的痕跡,正如繪畫大師潘天壽所說:“筆墨取于物,發于心,為物之象,心之跡”。
雖然中國畫的筆墨氣息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懷為終極目標境界,但也會體現出時代發展的流變,在流變之中,也有不變的東西存在,中國人的為人品性與藝術準則相一致,都講求中庸之道的“文質彬彬”,對筆墨的要求也是如此:筆墨如太柔弱,就會顯出功夫不夠,筆墨表現不到位;如太粗野,筆墨表現過頭,越位了,則又習氣太重,兩者都有偏頗。明代沈周臨倪瓚的山水被評為筆力太過,董其昌和黃賓虹都對其持批評態度;潘天壽早年過分迷戀寫意,用筆太快,吳昌碩告誡道:“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墜深谷。”這當中,便蘊含著筆墨品評的微妙處。
氣象高華壯健,韻味的融液腴美,筆墨的變化多方三者,是古代大名家所共有的微妙出,也是高級筆墨品評的共同標準。在這三條標準中,“韻味的融液腴美”和“氣象高華壯健”關乎筆墨氣息。對于筆墨氣息的品析,“韻味的融液腴美”所指為氣息融于內之渾融,“氣象高華壯健”所指是氣息發乎外大氣。
“韻味的融液腴美”所反映的,乃是筆墨內在的一種一以貫之、相對不變的氣質美,它是一種濃縮的精華美。內行評論中國畫,常以畫中氣息之醇厚或疏薄為褒貶,“韻味的融液腴美”正是筆墨氣息醇厚的一種內在狀態。這種筆墨氣息醇厚的內在狀態,不是僅從外在形態上就能辨別出來的。正如前人論詩有云:“所謂厚者,以其神厚也,氣厚也,味厚也。”“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氣,不可多也。氣愈清則愈厚。”所謂氣清則厚,也就是說,畫家在下筆之時,要對各種理念進行陶熔,使之既單純而又豐富地推動筆墨氣息的運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韻味的融液腴美”的境界。
畫家描繪的對象不同,風格迥異,然其一種氣象的高華壯健,筆墨的變化多方,韻味的融液腴美,三者相同同,毫無異樣。筆墨在獨特的宣紙上所造成的美感是別的繪畫媒介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特殊氣質內美。
(二)筆墨意境
筆墨意境是中國畫意境的基礎,筆墨在沒有完全組合、構成物象之前,其自身已經具有味素。也就是筆墨自身顯現出來的抽象意境。從中國畫的用筆分析:有筆勢、筆形、筆力、筆氣、筆格、筆韻、筆調、筆素、筆意等;用墨有墨形、墨跡、墨勢、墨素、墨意、墨韻、墨質、墨趣、墨品等。上述筆墨元素在誕生過程中由于受畫家品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筆墨意境”時常會出現無法預料的效果。如:有的筆墨呈氣韻生動狀,元氣茫茫、雄奇高古、老辣縱橫、淋漓痛快,也有的直率稚拙、婉勁含蓄、簡遠恣肆、仙風道骨、飄逸灑脫,諸如此類,由筆墨自身味素引發而導致畫家大發感慨的詞匯不勝枚舉。這就是筆墨生發出來的筆墨意境,品味不盡又難以用準確的語言去形容和表達。筆墨意境內蘊豐富,小而無內,大而無外。
筆墨初始,氣化萬象,受畫家自身修養、情緒、狀態的影響,產生不同品位、不同味素的筆墨形態。筆墨形態各異,筆墨意境也呈五彩繽紛狀。它所營造出來的無形的、抽象的、朦朧的味素,就是個性化筆墨意境。所以,中國畫的筆墨是一個很復雜的哲學問題。抽象的筆墨在深層面蘊藏著一個永遠看不透,也不能看透;永遠說不清,也不能說清的人文哲學命題。
   人之初,性各異。有善惡之分,剛柔之距,聰愚之差。內性通過外象顯示出來,就是氣質。不同氣質的人,所寫所畫,其筆墨形態、味象各有不同。如吳昌碩的金石氣、齊白石的憨真氣,黃賓虹的文哲氣,傅抱石的鬼才氣,潘天壽的雄霸氣等,都是客觀存在于筆墨之中的象外之氣。筆墨意境玄妙神奇,“見用于神,藏用于人”(石濤語)。
   筆墨意境,“本根”在于筆墨。石濤在《畫語錄•畫章》曰:“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何為“本”“根”?《莊子》云“昏然若亡而存,油然無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謂之本根,可以觀于天矣。”得“一畫”之道,筆墨自然精神,筆墨意境頓時生活。“化一而成氤氳,天下之能事畢矣”(引自《石濤畫語錄》),“一字不加畫……文彩已彰”(引自《五燈會全書》)。
    筆墨意境有四大特點:形、勢、氣、韻。通過“形”、“勢”、“氣”、“韻”展示出無限的生命力。同時“形”、“勢”、“氣”、“韻”的象征性,趣味性,符號性,虛寓性,抽象性,也給筆墨意境增添了玄妙的神秘感。審美意識,情感表現以及與物象的和諧統一,才能使“筆墨意境”躍然生輝。然“筆墨意境”小乘之道,畫面意境,大乘也。猶如一個人,如果沒有學識和修養,就不可能展示出良好的氣質。“形”、“勢”畫之內功,“氣”、“韻”畫之外功。內外功之修養直接影響“筆墨意境”。
   只有鑄煉筆墨,意境才會有一個好的歸宿。

三、中國畫筆墨的發展
中國畫是以筆墨為中心的,換言之,沒有筆墨便沒有傳統的中國畫。繪畫都有個“語言”問題,畫種不同,語言不同,語言決定了造型觀念。西方油畫用光、色、體面、交點透視等語言來造型。中國畫的造型觀使用點、線筆墨來表現的。有人說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畫要想立足世界畫壇之林,就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畫獨立體系的價值和中國畫筆墨的獨特審美價值。中國畫要使自己的傳統發揚光大,一定要堅持以筆墨為中心,以保持這一體系的特色與優勢。但是,中國畫的獨立體系和它的筆墨技法、結構與筆墨情趣內在之美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死傳統,它只有大體的法則而不是僵硬不變的條條框框。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 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豐富、拓展。
筆墨在每個人手中也帶有個性特色。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都以自己的實踐探索追求,為中國畫筆墨體系增添某些新的因素。它以五代徐熙為濫觴,唐代王維為啟蒙,宋代石恪、梁楷、法常為開山祖,至明季陳淳、徐渭出,則更臻成熟。八大山人以軼世之才,于筆墨集先賢之大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達到剖裂玄微、匠心獨運的絕妙手段,觀于象外,得之寰中的高遠境界,為后來者廣拓視野。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近、現代大師們堅守繼承中國畫筆墨傳統的基礎上又推動著向前邁進,作出了世人矚目的成績。曾經受過西畫訓練的畫家如李可染、傅抱石等人,在自己的創作中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西畫的技巧,但他們是在立足中國畫傳統基本立場上,堅持基本創作路線屬于傳統范疇的。在“中西融合”型的藝術家中,也涌現出徐悲鴻、林風眠、蔣兆和等使我們感到驕傲的大師巨匠。他們都程度不同的對中國畫筆墨表現技法拓寬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又出現了張立辰、賈又福、李伯安一大批藝術家在中國畫筆墨技法表現和結構上添花增彩,深化和提高了筆墨內含的容量和質量,他們運用中國畫筆墨創作出來的足可以傳世的藝術杰作向世人證明:作為中國畫靈魂的筆墨語言形式,歷代以至今后均有輝煌的發展,現今其筆墨美的創造并不像有人認為的那樣,“已經過時了”,“沒有發展空間了”。它的發展空間仍然是廣闊的。中國五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大自然、壯美河山是其植根的豐厚土壤。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深入到傳統中去挖掘、研究,深入到生活中去發現,并能將其素養、個性融化其中去進行探索創造。
中國畫的傳統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藝術體系,作為繪畫觀念的物化形式的傳統中國畫筆墨,也將隨著中國畫向現代化發展而走向世界,更顯現出它的獨特民族藝術特征和美學價值。

  • 我要評論

    評論內容*
    姓名

    評論列表

    • [匿名  2019-06-22 00:05

相關shmj

    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