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氣象因與人們生產生活須臾不離,成為媒體極為看重且不斷加碼的新聞題材被加以強化。從做強內容入手,地市報刊可以氣象新聞報道為抓手尋找發展機遇,發揮自身在讀者、地緣和語言等方面的優勢,做精原創,做深本土報道,更好地發揮粉碎謠言、引導輿論的作用。
氣象新聞從最初的服務類信息到成為當今大眾媒體上不可少的重要新聞品種,不僅是社會媒介形態衍變水到渠成的結果,還離不開極端氣象災害頻發導致社會公眾關注力倍增的需求牽引。本文著重探討的問題是,聚焦無國界的大氣運動及其影響,在新媒體的猛烈沖擊下,“夾縫中生存”的地市報刊(主要包括地市級黨報和都市報)如何走活氣象新聞報道這盤棋?
氣象新聞仍需明辨“是”與“非”
在氣象新聞尚未有明確定義之前,人們習慣性地將媒體上出現的氣象相關訊息稱為氣象報告,它幾乎等同于氣象部門發布的預報結論。可是近十幾年來,在以都市報為代表的媒體競爭中,由于氣象資訊與百姓生活須臾不離,它逐漸成了被激烈搶奪的新聞對象,并被差異化處理,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此類報道的多元化呈現,并逐漸發展為一類獨立的新聞樣式。
(一)如今的氣象新聞已經不再是氣象預報結論的媒體發布,而是經過新聞語言加工過的氣象服務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氣象新聞的服務屬性再次被強化,外延也得以拓展,其內容通常包括:天氣氣候實況回顧,氣象災害場面描述、利弊影響及應對舉措介紹,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產品的新聞化表達,氣象災害影響分析預估及生產生活建議等方面。成熟的氣象新聞報道依托氣象科技支撐,且會對極端破壞性和特殊影響性給予突出強調和提示。
(二)如今的氣象新聞已經不再是媒體上的配角,而往往是與諸多新聞題材交叉的版面主角。
對于牽涉面廣、災害損失重、民生影響大的天氣氣候現象,以及針對氣象災害展開的防御處置、科學認知、災后重建等氣象新聞事件,媒體在處理上往往要經過深度挖掘和橫向延伸,這類氣象遠遠超越了日常生活服務類信息的范疇,如黨委、政府對暴雨洪災開展防御部署,嚴寒天氣下啟動“看天供暖”機制,厄爾尼諾事件波及糧食安全,這些已經進入政務要聞、民生新聞、經濟新聞等范疇。
氣象報道主動發聲可得一步先機
(一)氣象新聞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大新聞。
據統計,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災害、59%的因災死亡、84%的經濟損失和91%的保險損失都是由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引起的。將視線拉回國內,我國作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氣候種類多且復雜多變。在全球氣溫升高的大背景下,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氣候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高溫、干旱、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增強。在氣象災害的社會敏感性越來越強的趨勢下,包括地市報刊在內的新聞媒體必須對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氣象報道予以重視,這是新聞規律使然。
(二)氣象新聞受到不同層面關注,有廣闊的讀者市場。
氣象災害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會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金融市場波動等影響,乃至威脅社會穩定和地區安全。當這些內容投射到新聞領域,則表現為題材交叉、讀者群廣泛的新聞熱點。
2016年由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的劉冰等人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關注自然災害新聞報道,因其關系國計民生而格外關注的被調查者占比達82.46%,因其有沖擊性、影響巨大而選擇關注的被調查者占67.54%。在自然災害新聞報道的內容偏好上,77.19%的被調查者選擇關注受災情況、受災地點和程度等受災報道,73.25%的受調查者關注預警、避難信息等防災報道。一半以上受調查者認為通過了解相關報道最重要的功能是掌握預警信息,同時可以確保知情權、獲取災害防御知識以及穩定民心。
地市報刊在氣象報道上做到不缺位、不失語,乃至主動發聲,既是遵從新聞選取標準抓到了新聞點,又成功地迎合了讀者需求,有利于搶占市場,甚至可以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先聲奪人。
撬動氣象報道需找準發力點
(一)地市報刊功能定位與氣象報道的屬性契合度較高,可釋放其組合優勢。
在互聯網思維引導下,地市黨報繼續以公信力立身,但更加注重傳播力、親和力的提升,《廣州日報》就走出了“機關報+都市報”的路線;而都市報又在努力洗去“庸俗化”的氣息,朝著“主流化”“市民化”轉向,這些變化使得氣象報道貼近民生、服務民生、引導民生的特質更加凸顯,通俗地講就是立足本土。
地市報刊具備顯著的受眾優勢。其讀者絕大多數為本城百姓,從心理接近性來說,他們愿意關注貼近甚至影響自身生活的、發生在本土的天氣氣候事件。
地市報刊具備突出的地緣優勢。天氣氣候變化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一旦出現災害性、突發性天氣,廣泛分布的地市報刊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現場,捕捉真相。
地市報刊具備明顯的語言優勢。面向同城讀者,其語言風格與當地文化環境相匹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表現力;而氣象題材的報道會涉及較多的科學問題,不乏語意艱深晦澀的術語,亟待通過語言的生動性增強新聞表達的可視化和可讀性。
(二)地市報刊要讓氣象報道深植于基層的土地,做到接地氣、順民情、聚人氣,才能產生更佳傳播效果。
1.做“高級”的標題。
讀題時代,制作標題是一種功力的顯現。地市報刊在優化氣象新聞標題時要學做“高級”的標題,端正“三觀”,使標題兼顧吸引力與科學性。
氣象新聞很難與災害擺脫干系,近年來,在標題上“罕見”“百年一遇”等字眼修飾下的天災博取了不少讀者的眼球,“好事者”將這些標題集中在一起發現,原來“百年一遇年年遇”,這不免讓媒體陷入被動。對于氣象災害類題材的處理要做到引人入勝、引人深省而非聳人聽聞,對于不同的內容也可以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如氣象監測預報結論類可以適當模糊化處理,災難性的題材可以走溫情路線而非苦情,科技性強的題材可以化繁為簡多打比方。如《半島都市報》以《暖冬硬把“雪花”變“雨滴”》為題,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了一個科學問題:受暖冬氣溫偏高影響降水相態如何發生變化,簡潔明了且略顯文藝。
2.做“在現場”的深度觀察員。
有人說“在現場”是記者職業賦予的最高律令。氣象事件通常具有突出的“現場感”,抵達現場才能無限接近真相。臺風中記者抱著大樹直播風雨影響大喊“我快要崩潰了”的場面讓人動容;記者長時間與專家泡在實驗室成為“半個專家”的鉆研精神讓人欽佩,可見在現場深度體驗、深度觀察的可貴性。
地市報刊要積極倡導記者,在不影響災后救援、不妨礙專家科研的情況下,深入一線獲取第一手信息、弄清科學問題,尋找讀者關心的話題和視角,做精原創,做深本土。通過長時間觀察,用細節和個體的再組合還原現場,讓新聞事件在解構與重構中上升到新的層次,而非事件表現的呈現;用點滴積累鑄就科學知識框架,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用邏輯思維扎牢對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和救援合理性問題的思考基礎,進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3.做“正視聽”的謠言粉碎機。
在新媒體大肆向日常生活侵入的當下,人人都有了麥克風以后,虛假信息的制造和蔓延也有了肥沃的土壤,致使人人都可能成為謠言制造者。地市報刊面向的讀者分布于各個階層,知識層次、科學素養、認知能力參差不齊,一部分人難免會受到偽科學或謠言的誤導。
作為傳統媒體的地市報刊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緊緊依托權威信息發布機構和優質專家資源的技術支持,面向讀者傳遞客觀、科學的信息,可以起到答疑釋惑、防災預警、粉碎謠言的作用。如《長春晚報》的報道《暫別悶熱 我市迎多雨降溫天氣 氣象臺目前沒有發布大暴雨的預警請勿信謠言》便開門見山,引用權威數據介紹當下天氣情況,借助氣象信息法定發布機構否定不實預測結論,指導性非常強,足以安定民心。可見,氣象報道可以引導讀者解開心結,調整不理性思維,克服恐慌情緒,進而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它也可用事實和知識充實讀者的頭腦,增強其判別是非和處置突發氣象災害的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報社)
3月1日,中國政府正式推出《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首次向國際社會闡釋了中國參與國際網絡空間合作的原則、目標和計劃。《戰略》展現了中國網絡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領國際網空治理走出雜亂、紛爭的泥淖。憑借《戰略》的發布,中國提出國際網空治理的中國方案,明確宣示維護網空和平,充分展現網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戰略》確立了中國參與網空國際合作的“和平”“主權”“共治”“普惠&rd... [閱讀]
3月1日,中國發布《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下文簡稱《戰略》)。這是繼《網絡安全法》和《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對中國今后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外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戰略》與《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一脈相承,進一步宣示了中國在相關國際問題上的政策立場,闡述了中國開展網絡外交的基本原則、戰略目標和行動要點。《戰略》出臺既有利于匯聚國內共識,明確未來努力方向,也有利于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為中外網絡合作奠定基礎。總體而言,《戰略》具有三大思想特點,展示了中國對網絡空間... [閱讀]
核心閱讀 ★準確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才能在當今新舊媒體競爭融合的時代大變局中掌握話語權,勇立引導輿論的潮頭。運用眾籌模式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其本質是創新。眾籌要抓關鍵,形式要靈活多樣,把主動設置議題同運用眾籌理念有機結合。 ★作為區域主流媒體的地市黨媒,要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焦點,緊密結合本地民生事業的發展狀況,精心謀劃好“三大”報道,即關于大局、大勢、大事的報道。 做媒... [閱讀]
摘 要:剪紙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是傳統藝術長河中一朵美麗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就首創了剪紙動畫,將這一傳統藝術搬上了動畫的舞臺。反觀今日,很多傳統藝術都淹沒在信息社會中,漸漸變成了陳舊、老套的代名詞。與時俱進是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的前提,將數字動畫與傳統藝術相結合,既有利于中國動畫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還能使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剪紙動畫;民族原創;傳統藝術;文化傳承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 [閱讀]
? 2017-2020 華舜網 版權所有 華舜文化傳媒主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備案號:粵ICP備17156687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高升時代廣場 電話:155-7638-1979 投稿郵箱:896711351@qq.com
技術支持:藍蝶網絡科技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