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语露脸久久精品国产ktv|精品欧美在线|国产精品久久久视频|欧美草草|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商會  >> 會員名家  >> 查看詳情

中國青年報調查:86.4%受訪者喜歡看文化類綜藝節目

來源: 華舜網  日期:2017-03-13 10:39:07  點擊:2983 
分享:

漫畫:李曉宜

從引發全民背古詩熱潮的《中國詩詞大會》,到以“讀信”形式帶給人全新感動的《見字如面》,再到“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的《朗讀者》……最近,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引發了觀眾的強烈追捧。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4%的受訪者喜歡看文化類綜藝節目,40.9%的受訪者認為這類節目的吸引人之處在于能使人感受到文化之美,61.0%的受訪者期待文化類綜藝節目發掘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

受訪者中,00后占0.6%,90后占18.5%,80后占55.2%,70后占18.9%,60后占5.6%,50后占0.9%。

86.4%受訪者喜歡看文化類綜藝節目

“我最近正在‘追’《朗讀者》。”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王嘉源寒假時全程“追”完了《中國詩詞大會》,現在又被《朗讀者》“圈粉”。

河北保定的王殿承今年31歲,他一直是“‘文化大會’系列節目的忠實粉絲”。王殿承說,這類節目最適合全家一起看,“我和父母、愛人,還有5歲的孩子,經常晚上坐在一起觀看,節目也越來越好看了”。

本次調查中,57.4%的受訪者看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52.8%的受訪者看過《中國成語大會》,51.3%的受訪者看過《中國詩詞大會》。看過《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的受訪者分別為32.6%和31.2%,看過《中華好詩詞》的受訪者有23.7%。

調查顯示, 86.4%的受訪者喜歡看文化類綜藝節目,其中26.4%的受訪者非常喜歡。10.7%的受訪者表示沒看過或說不好,3.0%的受訪者不喜歡。

來自湖南長沙的媒體人錢嘉穎(化名)喜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看完節目,才發現原來很多東西自己還知之甚淺”。錢嘉穎覺得,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帶給自己的最大收獲就是,讓自己意識到每個看似平常的漢字、成語背后,都蘊藏著豐富的知識、故事。

文化類綜藝節目吸引人的因素有哪些?調查中,60.7%的受訪者認為是能夠邊看邊“漲知識”,40.9%的受訪者認為是能讓人感受到文化之美,39.8%的受訪者覺得節目環節設置吸引人。同時,制作精良(39.3%)、風格清新(34.9%)、喜歡節目主持人或其中某位選手(28.9%)、喜歡節目的點評嘉賓(25.1%)也是吸引人之處。還有10.3%的受訪者表示是對純娛樂的綜藝節目膩煩了。

正在北京某高校讀研一的喬鈺是《中國詩詞大會》嘉賓蒙曼的“忠實粉絲”,“在《百家講壇》開講時就開始喜歡蒙曼老師,后來有她參加的‘成語大會’、‘謎語大會’和‘詩詞大會’,我也都很喜歡。蒙曼老師不僅知性,還真誠、幽默,聽她講歷史完全是一種享受”。

在參與過此類節目的嘉賓中,最受受訪者歡迎的分別是:錢文忠(13.6%)、王立群(11.9%)和楊雨(11.3%)。接下來依次是:蒙曼(10.1%)、畢淑敏(9.0%)、趙忠祥(8.0%)、濮存昕(7.7%)、王剛(6.2%)、康震(6.1%)、酈波(5.7%)、梁曉聲(3.8%)和毛佩琦(3.3%)等。

89.3%受訪者認為現在存在“文化缺失”現象

文藝類綜藝節目的火爆,體現出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但同時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這樣的現象恰恰反映了當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缺失”的問題。

調查顯示,89.3%的受訪者認為存在“文化缺失”的現象,其中45.7%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嚴重。5.0%的受訪者認為不存在,5.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王嘉源把這種現象描述為一種“浮躁感”,“我總是很著急、很焦慮。觀看文化節目時所感受到的內心的平靜,特別珍貴”。

“我會為孩子挑選簡化版的《三字經》等讀物,希望孩子從小能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家住河北承德的80后段嵐嵐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她覺得導致“文化缺失”現象的部分原因是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意識不強。“很多家長對傳統文化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自然也會影響到孩子”。

在錢嘉穎眼中,文化類綜藝節目就像“詩和遠方”,是一種“美好而奢侈的愿望”。“如果沒辦法解決下個月的房租,我可能也沒心情去讀老舍”。

到底哪些因素對當下社會的“文化缺失”影響比較大?

數據顯示,56.1%的受訪者認為房子、車子、票子讓人無暇顧及自己的“文化生活”;44.9%的受訪者認為城市化浪潮讓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鄉土文化的根;43.8%的受訪者認為“文化”都被“娛樂化”了;39.6%的受訪者認為家庭、學校教育過于功利,不再重視文化修養;39.0%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缺少真正深入人心的文學大師或文化名人;31.3%的受訪者表示長久以來人們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價值;28.9%的受訪者表示外來文化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23.0%的受訪者認為文化生活被一步步商業化了。

59.2%受訪者認為文化類綜藝節目能夠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對于文化類綜藝節目,觀眾還有更多的期待。

調查中,61.0%的受訪者希望發掘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制作更多類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60.6%的受訪者建議節目加強互動,通過網絡讓觀眾也可以參與到答題和討論當中;51.3%的受訪者表示可以開發書籍、音頻、大電影等周邊產品,全方位推廣傳統文化;33.0%的受訪者希望采取更多元的比賽形式;30.6%的受訪者建議邀請明星答題,進一步加強可看性。

“我個人非常看好這些文化類節目的發展。”王殿承說,“我們民族有那么多優秀文化,應該找到合適、有力的形式推廣開來。”

王嘉源表示,這樣的“文化潮流”在校園內同樣反響強烈。“過去組織活動,都是偏娛樂化的較多。而最近,很多學院學生會都在舉辦學院內部的‘詩詞大會’”。

喬鈺也覺得,看綜藝節目不應將消遣作為唯一目的。“如果又能學到知識,又能得到放松,何樂而不為呢?”在最新一季的《中國詩詞大會》中拔得頭籌的武亦姝也是喬鈺心中的榜樣,“有知識有涵養的姑娘最美”。

數據顯示,59.2%的受訪者認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對傳播傳統文化最大的助力是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58.7%的受訪者認為是幫助人們發現了傳統文化之美;46.6%的受訪者認為是在社會上形成了熱愛傳統文化的風尚;40.8%的受訪者認為是發掘出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的人物典型;40.5%的受訪者認為是讓觀眾在觀看中提升知識水平;19.8%的受訪者認為是促進了更多文化類產品的誕生。(崔艷宇)

  • 我要評論

    評論內容*
    姓名

    評論列表

相關新聞

  • 傳承匠心??“北京瀕危手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啟動 傳承匠心??“北京瀕危手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啟動

    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黃維)為更好地保護北京傳統手工藝文化,讓出現傳承困難的手工藝項目得到延續發展,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提供支持,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聯合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主辦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項目――“攜手大師,傳承匠心:北京瀕危手工藝傳承人才培養”近日正式啟動。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經歷劇烈變化,文化環境也在悄然改變,不少原本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手工藝項目逐漸脫離了公眾視野。而且隨著這些傳統... [閱讀]

  • 中國兒藝2017年首部新戲《李爾王》建組 中國兒藝2017年首部新戲《李爾王》建組

    北京3月6日電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國兒藝今年首部新戲《李爾王》在四樓會議室正式召開建組會,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黨委書記雷喜寧,副院長馮俐、閃增宏,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楊帆和《李爾王》全體主創、演員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此次建組會。 此次創排的《李爾王》改編自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作品,依托著名翻譯家朱生豪的經典譯本,旨在將世界文化經典以具有觀賞性的方式推介給少年兒童。同時,選擇“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為題材,也是中國兒藝對創... [閱讀]

  • 中國文聯十屆二次全委會在京召開 中國文聯十屆二次全委會在京召開

    北京3月1日電  中國文聯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2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重要講話精神,系統總結2016年工作,全面部署2017年工作,努力推進文聯深化改革,團結引領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深入開展主題文藝實踐,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為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文聯主席鐵凝主持會議。中宣部... [閱讀]

  • 堅決打擊利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傳播淫穢色情信息行為 堅決打擊利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傳播淫穢色情信息行為

    北京2月28日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穢色情信息向新技術領域蔓延,利用網盤、網絡直播、VR(虛擬現實)產品等新應用傳播穢色情信息的現象增多,社會反映強烈。對此,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及時部署相關監測和打擊工作,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和集中整治;各地各級“掃黃打非”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工作部署,深化開展“凈網”護苗”等專項行動,嚴查大案要案,嚴懲違法犯罪行為。近期,北京、廣東、浙江等多地陸續查辦了一批利用網絡...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