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语露脸久久精品国产ktv|精品欧美在线|国产精品久久久视频|欧美草草|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傳媒  >> 報刊出刊  >> 查看詳情

“反轉新聞”與網絡時代新聞標準的嬗變

來源: 華舜網  日期:2017-03-13 10:06:45  點擊:3024 
分享:

摘 要:隨著傳媒的發展與變革,輿論環境更加復雜,網絡時代的新聞標準也正在發生著嬗變,反轉新聞頻頻出現。我們不難發現“反轉新聞”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眾關注的并非新聞事件本身,而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戲劇性反轉和公眾態度的轉變。本文借助“反轉新聞”對選擇標準的變化進行分析,探討新聞媒體在兩難困境中的博弈與平衡,從而理性地看待反轉背后的媒體責任和全民媒介素養。

關鍵詞:“反轉新聞”;網絡時代;新聞標準;嬗變

“反轉新聞”是網絡時代出現在公共領域的新現象,是指公眾態度的轉變和新聞事件的走向變化,例如一則新聞剛出現時,輿論會一邊倒地攻擊某一方,但是隨著新聞細節的呈現,事件走向發生大反轉,輿論立刻又情緒化地轉向相反面”[1]。近年來“反轉新聞”越來越多,反轉速度也越來越快。2015年5月,“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隨著行車記錄儀的曝光,女司機瞬間從輿論的擁護者淪為聲討者;2015年6月,“僵尸肉事件”中記者李丹與洪廣玉的多次交鋒使得輿論走向兩度反轉;2016年江蘇女教師監考中猝死事件、上海女逃離江蘇農村事件等,紛繁復雜的網絡社會中導致這些“反轉”的罪魁禍首,其實可能是輿論場中的任何民眾。

一、真與假:反轉新聞的輿論走向與網絡時代媒體報道標準

1.反轉新聞的輿論走向

“僵尸肉”是2015年食品安全領域的一個熱點新聞事件,百度新聞檢索可以查到26400篇相關報道。該報道一波三折,輿論走向幾經反轉,本文將其作為重點案例,分析如下:

(1)初始階段:“僵尸肉”報道帶來熱議和擔憂,新聞媒體紛紛轉載與追蹤

2015年6月23日,新華網記者李丹以“私運‘僵尸肉’流向餐桌,誰的過錯?”為主題對打擊走私凍肉專項行動進行了報道。6月30日,新華網對該行動進行了更為詳盡的報道,同一天新京報進行了“僵尸肉”檢測方面的相關報道。

(2)反轉階段:媒體行業內部“假新聞”質疑

2015年7月9日,北京科技報記者洪廣玉調侃地發出劇情反轉的時刻到了,提出幾十年的“僵尸肉”是不存在,“僵尸肉”報道更是假新聞。

(3)再反轉:官方通告及兩記者交鋒,輿論歸于平靜和理性

2015年7月12日,各部門發出公告同時也意味深長地說明新聞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時要規范化運行,做到真實準確和公正公開,當天記者李丹回應洪廣玉稱“僵尸肉”是對過期變質凍肉形象化的比喻,次日洪廣玉號召公眾及時擺脫“僵尸肉”這一噱頭。無論是本事件中圍繞新聞真假之爭帶來的媒體職業道德質疑還是其他的諸多反轉新聞都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網絡時代媒體報道的選擇標準問題。

2.網絡時代媒體報道標準的轉變

“媒體報道標準――新聞價值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包括的能夠引起公眾共同興趣的某些素質: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素質越多價值也就越大”[2]。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的某些價值取向發生了嬗變:時間實時化、內容平民化、表達媚俗化。

(1) 時間實時化

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受行政審批、采編播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新聞報道對時間上的要求僅限于時間近,多為當天或不久之前,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則演變為實時性,強調第一時間將消息公之于眾,例如反轉新聞“僵尸肉事件”中本是依托美國《僑報》的華文網站首次命名“僵尸肉”對私運凍肉進行了報道,然而數小時后就被多家主流媒體網站跟蹤轉載。媒介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人們對原創內容和獨家新聞傳統意義上的認知,互聯網時代這些都成為稀缺資源,媒體為獲得獨家新聞則更需要掌握實時的信息動態。當前的新聞生產也不再是特定媒介機構的專利,用戶可以自主進行,這就意味著新聞媒體在時間上將不具備優勢,這將使諸多媒體為了追求實時而掉入假新聞的漩渦,進而混淆整個信息環境。

(2)內容平民化

傳統新聞學中新聞價值具有顯著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即新聞事件應該和當前社會以及公眾的切身利益相關,也應具有心理或地理上的親近性,但在新媒體時代諸多特性都向平民化過渡。一方面,當下的眾多速讀新聞既不像重要性那樣涉及國家大事、人類生存,也不像顯著性那樣選擇名人勝地和著名團體進行報道,而是更多地涉及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生活類新聞;另一方面,網絡環境中人們關注的重點由新聞事件本身轉向信息與人的關系,即平民關系的強調。網絡時代更強調“關系為王”,公眾都會傾向于尋求與自身平民化身份相近的新聞。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今天,大眾接受平民化信息的同時也以平民的視角進行著內容的生產與傳遞。

(3)表達媚俗化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允許報道者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內容原創,但是新媒體環境下則需要新聞實時化,于是傳統意義上的趣味性已經名存實亡,進而轉向了獵奇和娛樂的媚俗化新聞生產。新聞媚俗化主要體現在語言表達上,注重抓住受眾獵奇心理的同時將新聞語言進行新奇性處理,然而這些加工過的新聞在某些細節上往往是失真的,此類語言表達甚至會對嚴肅性新聞的嚴謹性產生消解作用。“僵尸肉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僵尸肉和假新聞”的語言表達都是新聞獵奇性的處理,盡管兩者的處理路徑不同但都存在細節性的失實。

新聞選擇標準影響事實的選擇和事件的走向,互聯網的興起對傳統選擇標準產生消解的同時依賴媒介環境又建構起新標準,其中平民化的內容生產有利于網絡新聞的發展,但時間實時化和表達媚俗化的價值取向為我們帶來關注度的同時也在挑戰著媒體的職業道德和公信力,尤其是在反轉新聞中。

二、對話與博弈:對反轉新聞的理性思考

新聞為何會出現劇情反轉?一方面由于網絡時代新聞標準的嬗變放縱了記者的失真報道和對公眾的刻意迎合;另一方面則是公眾自身的盲目輕信和碎片化的淺閱讀習慣,當然網絡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則更使這些反轉頻發,就“僵尸肉事件”中的兩度反轉來看,輿論中存在的對話與博弈使民眾對反轉新聞的理性反思達到了新高度。

“僵尸肉事件”中早前已有對打擊走私凍肉行動的報道,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相反記者李丹“僵尸肉”報道發表后眾說紛紜,不少媒體轉載評論、跟蹤報道,迅速形成一個交流和批評的平臺,前后反差究其原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且生動的“僵尸肉”提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在其他的反轉新聞中我們不難看到新聞生產媚俗化的痕跡?;ヂ摼W時代,輕松愉悅的內容和生動形象的新聞表達往往能使事實得到更多的關注,從這個層面上分析,新聞標題的獵奇吸金、新聞排版的不拘一格、媒體報道的視聽結合,都是媒體吸引受眾從而獲得流量的方式。然而在媚俗化新聞生產中,新聞難免會失實,媒體人的職業道德也難免會遭到質疑。

新聞選擇中的價值和真實是對立統一的,統一性在于兩者可以共存于新聞報道中,維護真實的同時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追求價值最大化,矛盾性則在于信息爆炸時代真實常規的報道很難求得價值最大化,因而矛盾性造成了新聞生產更偏向于追求價值,進而獵奇性的特征暴露無疑。但是,真實性是新聞生產的根本原則,不需要附加太多外來的超越事實本身的東西,那種將新聞真實視作簡單的實踐要求,認為事實的真實性從屬于獵奇性的看法,是非常有問題且危險的。新聞生產中兩者的關系不能顛倒,一旦新聞真實讓位于新聞價值,記者未經多方核實生產即時新聞,那么反轉的劇情將非常容易出現,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在一次次的反轉中下降,因此媒體需要把新聞真實放在首位,在采寫編中不斷求證與核實,從而擺脫“網貼化”和“無反轉無新聞”的尷尬。

三、反思:網絡時代的媒體責任和全民媒介素養

網絡時代是一個信息超載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新聞怎樣才能對真相進行表達?面對“反轉新聞”需要反思很多,有對媒體責任的呼吁,也有對全民媒介素養理性辨識的期盼。

“互聯網時代如果認識和眼界跟不上,那么即將消失的十個職業中,第一個就是新聞記者”[3]。網絡時代新聞標準的嬗變適應了碎片化和娛樂化的情境,但是急速求變的新聞改革和創新中新聞媒體同樣需要堅守媒體責任:維護新聞真實和職業道德。信息爆炸的當下或許需要獵奇的事物才能吸引公眾注意,但凡事要把握度不能舍本逐末,新聞生產中(尤其是嚴肅性報道)不需要曖昧的真實,更不需要偽新聞。“曾是我國宣傳部部長的陸定一面對采訪時說過:新聞報道無論如何變化還是個真實性問題,新聞學理論眾多觀點各異,依然存在這個問題。新聞有了真實性,講信用,就不會缺少受眾”[4]。那么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報道中,新聞媒體應該遵循一定的規范性,采訪權威人士和部門,客觀全面深入的報道新聞事件,同時也要避免夸張和煽情敘事、片面放大細節、“標題黨”等行為,以免導致誤解和引發恐慌。

“反轉新聞”的對話與傳播也有網民尋求真相的軌跡,但是這一過程中公眾理性辨識的缺失和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加速了新聞的反轉,例如在“學生給老師打傘事件”中公眾偏聽偏信,一味地認為老師在學生面前霸道的耀武揚威并對老師進行憤怒的聲討,但當老師接受采訪后輿論發生大反轉,理性辨識缺失的公眾在新聞反轉中無疑扮演著輿論的干擾者和謠言的傳播者。泛媒介時代的全民媒介素養教育刻不容緩,公眾的信息辨別能力迫切需要提升,相信只有教育系統和媒介系統積極的合作與融入,媒介教育才會更有成效。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對于“反轉新聞”的虛假信息,公民應該心存疑惑努力求證,應該為尋求新聞真實而出力,不應該放大新聞,更不應該借助新聞發泄私欲。網絡時代的新聞媒體如果不再著急搶新聞,公眾不再著急信息速讀,新聞真相的表達或許會更加全面和客觀。

參考文獻:

[1] http://baike.sogou.com/v144329491.htm?fromTitle=反轉新聞.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四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 陳力丹.如果認識跟不上,第一個消失的職業就是記者[Z].新聞傳播學研,2016(5).

[4] 劉海貴,尹德剛.新聞采訪寫作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5] (美)新聞自由委員會著.展江等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 (美)蓋伊.塔齊曼著.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做新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7]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出版社,2004.

[8] 嚴潔.對“僵尸肉”事件的反思[J].青年記者,2015(9).

[9] 陳力丹.遵守新聞從業基本準則[J].采寫編,2015(3). 

  • 我要評論

    評論內容*
    姓名

    評論列表

相關文章

  •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3月1日,中國政府正式推出《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首次向國際社會闡釋了中國參與國際網絡空間合作的原則、目標和計劃?!稇鹇浴氛宫F了中國網絡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領國際網空治理走出雜亂、紛爭的泥淖。憑借《戰略》的發布,中國提出國際網空治理的中國方案,明確宣示維護網空和平,充分展現網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戰略》確立了中國參與網空國際合作的“和平”“主權”“共治”“普惠&rd... [閱讀]

  • 中國倡導網絡領域合作共贏 中國倡導網絡領域合作共贏

      3月1日,中國發布《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下文簡稱《戰略》)。這是繼《網絡安全法》和《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對中國今后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外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稇鹇浴放c《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一脈相承,進一步宣示了中國在相關國際問題上的政策立場,闡述了中國開展網絡外交的基本原則、戰略目標和行動要點?!稇鹇浴烦雠_既有利于匯聚國內共識,明確未來努力方向,也有利于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為中外網絡合作奠定基礎。總體而言,《戰略》具有三大思想特點,展示了中國對網絡空間... [閱讀]

  • 新聞用戶關切點眾籌芻議 新聞用戶關切點眾籌芻議

      核心閱讀   ★準確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和關切點,才能在當今新舊媒體競爭融合的時代大變局中掌握話語權,勇立引導輿論的潮頭。運用眾籌模式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其本質是創新。眾籌要抓關鍵,形式要靈活多樣,把主動設置議題同運用眾籌理念有機結合。   ★作為區域主流媒體的地市黨媒,要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焦點,緊密結合本地民生事業的發展狀況,精心謀劃好“三大”報道,即關于大局、大勢、大事的報道。   做媒... [閱讀]

  • 剪紙動畫與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承 剪紙動畫與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承

    摘 要:剪紙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是傳統藝術長河中一朵美麗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就首創了剪紙動畫,將這一傳統藝術搬上了動畫的舞臺。反觀今日,很多傳統藝術都淹沒在信息社會中,漸漸變成了陳舊、老套的代名詞。與時俱進是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的前提,將數字動畫與傳統藝術相結合,既有利于中國動畫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還能使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剪紙動畫;民族原創;傳統藝術;文化傳承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