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语露脸久久精品国产ktv|精品欧美在线|国产精品久久久视频|欧美草草|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港澳  >> 香港升學  >> 查看詳情

不妨換個角度看香港

來源: 華舜網  日期:2017-03-13 09:15:26  點擊:3347 
分享: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今天的,就面臨這種窘境。

本地媒體自不用說,充斥于報章、網絡、社交平臺:社會撕裂、民生困苦、政治混亂之聲不絕于耳,各種負能量被制造挖掘、四處迸濺。若每天浸于此,可能以為千瘡百孔、病入骨髓,已然無可救。

內地的媒體也愛湊熱鬧。它們常常透過港媒打量,對這里局部的聒噪和亂象情有獨鐘,報道的新聞少有正面的,朋友圈里關于的文章少有積極的。它們幫助國人所重新建構的印象,同樣陰濕、嘈雜,惹人厭惡和憤懣。

曾經華麗的,真的爬滿了虱子和蟑螂,變得如此糟糕、如此不堪了嗎?

“當深夜車輛足夠稀疏的時候,寬闊的道路方能顯示出一些屬于它自己的真相――那些在白天各式各樣的傾軋之下不為人所見的。”撣去表面的浮塵,或許也是另外一番景象:那些相遇在獅子山下的人們,依然是“歡笑多于唏噓”。

看看這幾個數字。

經濟自由。

2月16日,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對全球180個經濟體作出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12個評估項目中,有8個達到90分,以 89.8分名列第一,連續23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遠高于全球平均的60.9分。

更為可貴的是,總分在連續兩年下跌后回升,與排名第二的新加坡差距進一步拉開。而其他國家,瑞士排名第4、英國排名第12、美國排名第17,日本則列在第44位。營商自由、產權保障、稅務負擔、貿易自由、投資自由、勞工自由等方面,都是全球領先。

該基金會贊揚說,司法制度優良、社會風氣廉潔、監管制度高效、市場開放,繁榮發展依舊可期。

城市宜居。

2016年8月,英國《經濟學人》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城市宜居度排名。獲評88.8分,位列亞洲第三、全球第43名,是大中華區最宜居的城市。

相比之下,新加坡排名46,首爾排名58,臺北排名60,內地城市蘇州、北京、上海、廣州則分別排名第72、73、82、93位。在安定性、醫療衛生、文化與環境、教育和基礎設施等五大類別上,仍屬亞洲翹楚。

《經濟學人》2015年發布的全球安全城市索引同樣能說明問題。在50個城市中位列第11名,而倫敦排名18、華盛頓排名19、巴黎排名23、羅馬排名27。中國內地城市,上海排名30,深圳32,天津34,北京37,廣州38。在數字安全、衛生安全、基礎設施安全和個人安全上的成就舉世共見。

福利良好。

住房上,有208萬人(占全部人口的28.5%)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僅為4.7年(這點時間真不算長),平均租金僅有1700港元。有125萬人(占全部人口的17%)居住在政府興建的居屋,平均置業成本比市價低30―40%。

教育上,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2017年起更將學前教育納入資助范疇,對高達70%的半日制幼稚園(大部分都是半日制幼稚園)提供免費學位。并且,沒有戶籍歧視,對永久性居民和在工作、學習的人群一視同仁,均按同樣的資助標準給予補貼。

看病上,實行免費醫療制度。盡管公共醫療與私人醫療在開支大體相若,但政府設立的公立醫院提供了90%左右的住院醫療服務。個人在公立醫院看病,即便是換腎這樣耗資百萬的大手術,也只需支付100港元/天的固定費用。

數字或許是宏觀、抽象的、縹緲的,抹平了社會的溝壑,看不到人的悲歡,感受不到的脈動。那我們附身上去,貼近地面,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再來端詳她的現在。

早上,九龍,尖沙咀,人頭攢動。等公交的人們早已排成長龍。沒有插隊,沒有推搡,沒有高聲喧嘩。一輛公交車過來、停下、駛去,長長的隊伍瞬間被消化完畢。畫一般的公序良俗,在這里。

中午,港島,銅鑼灣,熙熙攘攘。前來購物用餐的人們擦身而過,有說有笑。小吃攤前,大排檔里,時代商場間,緊致,熱鬧,生機勃勃。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聚集于此,耳朵飄進的粵語聲、國語聲、英語聲,交響歡快。Feeling Fly著的城市脈動,在這里。

晚上,馬場,燈光璀璨,座無虛席。一匹匹賽馬俊美雄壯,一個個騎師英姿颯爽。鳴、起跑,起身、加油。贏了的,激情擁抱。輸了的,莞爾一笑。人們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有滋有味的市民生活,在這里。

凌晨,樓下,夜色撩人,空氣清爽。保安員李叔端坐前臺。筆者正準備按下進門密碼,李叔已經從里面打開。“張生好,回來這么晚,辛苦啦。” 臉上始終帶著微笑。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在這里。

這樣的場景,天天都在重現;這樣的熱鬧,處處都能覓得;這樣的微笑,時時都可捕捉。

“許多真相被道出,更多真相被穩瞞”。真正的和真實的面貌,不止于媒體里。那些爆出的問題,未必是主流社會的病狀。刺耳的聲音,更未必是主流民意的代表。

比如“歧視內地人”。筆者在生活、工作期間,所見所聞,上至社會精英、下至普通市民,乃至一些民主人士,還沒有碰到一個對內地人不友好、有歧視的。

之前,筆者還專門作了一項社會實驗,在全港各個地方以標準的山東普通話問路,結果是無一不耐心指引,甚至還有幾個人怕我聽不懂、找不到,特意把我領到目的地和公交站。

人的成見與隔閡有太多想象的成分。當我們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具體的人,放置于具體的時空之下,就不會標簽化、符號化對方,就沒有內地人、人之分,就會呈現出人性中共同而美好的一面,善待彼此每一次偶然的相遇。

比如“港獨”。“港獨”的聲音近年來在媒體上塵囂直上,讓不少人以為“港獨”分子隨處可見、規模可觀。實際情況卻也大相徑庭。

730萬居民,愛國愛港的不只是多數,而是絕對多數。不少大學的學生會支持“港獨”,但每年參加學生會選舉的人數極其可憐,甚至達不到規定人數的15%,以致不能完成“組閣”。

發生在“港獨大本營”大學學生會的一件事很是典型:“在地鐵站通向學生會大樓的天橋上,一個男學生態度懇切地派發傳單,但橋上的同學來來往往,沒有人接。那是新一屆學生會候選內閣的介紹單張”。

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直言,對校內政治氣氛淡薄有心涼、挫敗之感。而“港獨”團體民族黨、“學生動源”組織的活動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們站街宣傳“港獨”主張,散發反動傳單,一樣是應者寥寥,凄慘蕭瑟。

被渲染放大的問題,多來自于政治。但政治并不是的全部,政治上或有的問題更不足以抹去這顆東方明珠的光輝。而即便是這些政治問題,也不能悉數否定。中文大學鄭宏泰博士說,回歸前港人沒有民主,回歸后開始獲得民主,港人政治熱情提升是必然的,也是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所必須的。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和框架,有能力承載這些波動,有空間包容這些激蕩。民主化進程不會停止,向好、向前既是初心,也是趨勢。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說,“一切苦難并非來自噩運、社會不公或是神o的任性,而是出于每個人心中的思想模式。”1995年,回歸將近,美國雜志《財富》推出一篇以“THE DEATH OF HONKONG”(已死)的封面專題。2001年,當記者讓當年策劃該題的編輯總監GEOFFREY COLVIN再給制作一個專題時,他給出了“活力(Vitality)之都”的答案。

今天,回歸20年在即,你若是來到這里,親眼看到她依然經濟自由、社會文明、人氣旺盛、繁榮依舊,還會固執偏見,產生《財富》雜志當年那樣的錯判嗎?!去年出臺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專章闡述發展戰略,明確發揮要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

今年年初,特區政府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將建成歷來最大的創科平臺。

2017年底,“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將建成通車,港、珠、澳三城“1小r生活圈”即將形成。

2016年3月16日,記者問李克強總理“到底怎么了?”總理說:“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我對的前景看好”。

2016年12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來京述職的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時說,回歸祖國即將步入第二十個年頭。“一國兩制”在的實踐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中央政府和廣大市民一樣,都希望進一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希望社會和諧、市民安居樂業。

有中央支持,有“一國”依靠,有“兩制”優勢,我們還能不看好砥礪前行中的嗎?!(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南方南工作室出品)

  • 我要評論

    評論內容*
    姓名

    評論列表

相關文章

  • 以經濟發展之力?行改善民生之策 以經濟發展之力?行改善民生之策

      本報1月18日電  (記者張慶波、陳然)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8日在立法會發表2017年施政報告,強調將繼續秉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施政理念,促進社會和諧共融。他寄語社會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雙重優勢,在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下把握機遇和時間,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報告全面回顧了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在經濟、創新科技、房屋及土地利用、扶貧安老助弱等方... [閱讀]

  • 香港特區政府計劃2017年公布大嶼山發展和保育藍圖 香港特區政府計劃2017年公布大嶼山發展和保育藍圖

    1月18日電 特區政府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將于2017年上半年公布大嶼山發展和保育藍圖,方向是“北發展南保育”。 報告指出,北大嶼山將作經濟及房屋發展,包括機場北商業區、東涌新市鎮、港珠澳大橋口岸上蓋及小蠔灣。東北大嶼山則透過在欣澳填海,再配合迪斯尼樂園,作休閑、娛樂及旅游發展。大嶼山其余大部分地區將用作保育、休閑、文化及生態旅游用途。 同時,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可提供50萬平方米的樓面作經濟用途,今年上半年特區政府將就此咨詢社區。此外,... [閱讀]

  • 香港特區政府將舉措降低排碳強度 香港特區政府將舉措降低排碳強度

    1月18日電 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為應對氣候變化,特區政府擬決定降低排碳強度,計劃于2030年將排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減低65%至70%。 梁振英說,特區政府成立了氣候變化基建工作小組,協調各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包括更新基建設施設計標準、全面檢視現有基礎設施的抗逆能力。同時,工作小組也會加強分析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 梁振英表示,特區政府會在2030年前逐步以清潔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發電,也會與電力公司研究如何進一步推動節能及可再生能源發電。特區政府已...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