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島、海底隧道、山體隧道、跨海高架橋……這些鉆山塞海的重大項目在港珠澳大橋段中統一亮相。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9日到港珠澳大橋段視察工程進度,路政署于當日對傳媒開放港珠澳大橋段,讓記者參觀在收官階段的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東接、西接珠海和澳門,全長55公里,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連接線及口岸,是世界上正在建設中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段有兩部分主體工程,分別為港珠澳大橋接線及口岸。
平靜的東涌碼頭海風陣陣,頭頂不時有飛機飛過。記者在這里從路政署工作人員手中領取了安全帽、工地裝和工地靴后,坐車前往港珠澳大橋參觀的第一站――港珠澳大橋口岸。
在布滿沙石、挖掘機和吊車的工地中顛簸、行駛了不到10分鐘,一片片波浪形的屋頂和樹形的水泥柱便映入眼簾。看見此景,同行的記者紛紛議論“哇,好勁哦(好厲害?。 薄斑@種設計之前都沒有見過!”此處便是港珠澳大橋口岸,而眼前正在施工的建筑,便是口岸最大的項目――旅檢大樓。
口岸坐落于國際機場東北對開水域的人工島上,由人工填海而成??诎秾閺母壑榘拇髽蚨鴣淼呢浳锖吐每吞峁z查及過關的設施,它未來也將成為西面的策略性交通樞紐。
據路政署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處處長李偉彬介紹,口岸填海面積約為130公頃,人工島上有貨物清關設施、旅客檢查和過關設施,包括旅檢大樓、約200條旅客過關通道、44個私家車檢查亭和12個旅游穿梭巴士檢查亭等。
記者在現場看到,人工島上的地標式建筑物――旅檢大樓已經基本建設完成。旅檢大樓采用波浪形的頂篷設計,為了支撐頂篷,旅檢大樓的支柱呈樹狀,下方為圓錐形,上方為枝杈狀展開。李偉彬說,口岸的整體設計富于創新,且美觀、符合能源效益。
離開人工島,5分鐘車程便到了港珠澳大橋的關鍵工程――接線。接線約有12公里長,包括9.4公里的高架橋,1公里的觀景山隧道,及一段1.6公里的地面道路。
記者下車后看到接線高架橋段的陸上橋面已完全貫通,海上橋面的一些安裝工作和隧道部分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高架橋橋面寬闊,為三線雙程行車,每隔15米放置一座路燈。橋的北面是機場空運中心,南面則是一片蒼茫的群山。
據李偉彬介紹,如果開車再行進幾公里,便可到達港珠澳大橋的主橋段。接線工程已于1月23日將全長5.2公里的西部水域海上高架橋接駁至港珠澳大橋主橋?!拔覀円呀浲瓿闪藲v史性的任務?!彼f。
每一段坦途之下都有復雜的故事,這對港珠澳大橋來說更是如此。由于接線是在一個非常繁忙的機場附近施工,項目在設計和建造階段都面臨著各種挑戰。機場的高度限制很大程度上支配了接線的永久結構,并影響了施工方法的選擇。
李偉彬表示,在機場南跑道旁建設接線,那是機場高度限制最嚴格的地區。所以工程只能在南跑道關閉期間通宵進行,并需要使用具有高度檢測系統的機器作業施工。為盡可能小地影響機場運作及周圍的環境,接線還首次采用了預制橋墩方法建造。橋墩是在廣東省中山市建造完成,再到鉆孔灌柱。
而在還未開放的隧道段,港珠澳大橋也曾面臨重大挑戰。張炳良說,在工程進行期間,挖掘隧道曾遇到重大挑戰。工作人員表示,在挖掘期間曾遇到一種非常罕有的、無石紋的巖石,開掘工程難度很高,也花費了比預計更長的時間才挖掘成功。
港珠澳大橋的創新之處不僅僅在它的設計理念和施工方式,同時也在于它是粵港澳三地共同合作的典范。張炳良說,港珠澳大橋將來的營運和管理也會在“一國兩制”下,由粵港澳相互協調,合作完成,這既是創新,也是挑戰。
雖然施工途中遇到不少困難,但在目光所及的范圍內,高架橋已是一片坦途,人工島上的旅檢大樓也拔地而起,一切項目都在有序進行。
區交通運輸駐地盤高級工程師李炳權表示,作為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師之一,可以參與這樣的國家級項目十分榮幸。他期待著港珠澳大橋全部建設完成通車的那天,屆時、澳門和珠海三地一線貫通,天塹變通途,地區間的合作協調發展一定會更進一步。(周雪婷)
本報1月18日電 (記者張慶波、陳然)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8日在立法會發表2017年施政報告,強調將繼續秉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施政理念,促進社會和諧共融。他寄語社會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雙重優勢,在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下把握機遇和時間,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報告全面回顧了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在經濟、創新科技、房屋及土地利用、扶貧安老助弱等方... [閱讀]
1月18日電 特區政府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特區政府將于2017年上半年公布大嶼山發展和保育藍圖,方向是“北發展南保育”。 報告指出,北大嶼山將作經濟及房屋發展,包括機場北商業區、東涌新市鎮、港珠澳大橋口岸上蓋及小蠔灣。東北大嶼山則透過在欣澳填海,再配合迪斯尼樂園,作休閑、娛樂及旅游發展。大嶼山其余大部分地區將用作保育、休閑、文化及生態旅游用途。 同時,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可提供50萬平方米的樓面作經濟用途,今年上半年特區政府將就此咨詢社區。此外,... [閱讀]
1月18日電 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為應對氣候變化,特區政府擬決定降低排碳強度,計劃于2030年將排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減低65%至70%。 梁振英說,特區政府成立了氣候變化基建工作小組,協調各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包括更新基建設施設計標準、全面檢視現有基礎設施的抗逆能力。同時,工作小組也會加強分析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 梁振英表示,特區政府會在2030年前逐步以清潔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發電,也會與電力公司研究如何進一步推動節能及可再生能源發電。特區政府已... [閱讀]
? 2017-2020 華舜網 版權所有 華舜文化傳媒主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備案號:粵ICP備17156687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高升時代廣場 電話:155-7638-1979 投稿郵箱:896711351@qq.com
技術支持:藍蝶網絡科技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