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劉冬香】有一扇窗永遠不會關閉,那就是心靈之窗,愈無我,愈明凈。有一條路永遠在延伸,愈崇高,愈高遠。有一個信念永遠不會熄滅,愈淡定,愈粲然。不愿刻意做什么,但絕不隨便做什么。一心向暖,就像一棵向日葵,質樸、堅定、隨和,然而心靈永遠保持一種仰望的姿態。一這就是“天下第一剪”洪源老師的為人之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從廣東出差趕回長沙社里開會,巧遇湖南衛社編導胡總也在長沙,胡總就邀我一同去拜訪他多年的朋友洪源老師。初見洪老師,剛巧他在畫室中,一見到我們,洪老師就放下手中的活,用最好的茶筍尖泡茶招待我們。
我們就像久別的朋友,相談甚歡。于是我腦中形成了一個想法,一定要為洪老師寫點東西,洪老師的“天下第一剪”必揚名全世界,外人必不得輕視我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洪源大師
1952年,小洪源出生在湖南攸縣漕泊鄉(現在的巒山鎮)石灰坳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石灰坳是一個偏僻的窮山溝,只有一棟土抖的黃泥屋,這就是小洪源的家。黃泥屋四面崇山峻嶺,開門見山,出門]爬山;羊腸小道,蜿蜒曲折;荊棘叢生,青苔滑溜;蛇蟲出沒,屢傷行人。山坡上的梯田小得只有斗簽和蓑衣大,都是“斗笠丘”和“蓑衣丘”冷水田,種水稻產量低,農民還得在山坡上種玉米和紅薯來填飽肚子。父親每天披星戴月辛勤耕耘,都難以維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小洪源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長大的。
小洪源三歲時母親因分娩難產不幸離開人世,父親續弦,三年后因性格不合離異,半年后(1960年)再娶,繼母心地善良,悉心照料小洪源長大。家是熱鬧了,可她身邊有雙可愛的兒女,(兒子五歲,女兒一歲)這樣進來,父親肩上的負擔可不輕了,一下增加三個人, 生活將是個大問題。
懂事的小洪源常常暗自神傷,默默落淚。在小洪源的內心世界里過早地隱藏著一個生存問題,促使他從小立志讀書,決心做一個自食其力的男子漢。
小洪源六歲開始上小學。從他家到村里的小學有四五里山路,爬山是山里孩子的家常便飯,而對患先天性高度近視的小洪源來說是個考驗。他必須趁天亮就得上學,否則就要遲到。他高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上學路上,有時被絆腳石碰倒在地,跌得鼻腫眼青。老師見此情況,破例允許他上午可以遲到,下午可以提早回家。 可是,小洪源堅持不遲到,不早退,風雨無阻。他每天沿著這條山路往返次,就像老馬識途,記住了上學路上有多少個坎坎,多少個凸凸,多少個彎彎,多少個陡峭的石階,這樣,走起來就快點。由于家里窮,有時沒有帶午飯上學,到了中午吃飯時,他只能吃一個隨 身帶來的玉米棒子或一只烤紅薯, 下午都是在半飽半饑的狀況中聽課的。老師十分關愛小洪源,把他安排在教室前排最佳位子。可是,他戴著副大近視眼鏡,坐在課桌上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和老師的面孔,只好埋頭看書。當小伙伴們在課間玩嬰嬉戲時,唯有小洪源一個 人默默地伏在課桌上,翻著課本尋行數墨。人小眼鏡大,蓋住了大半臉部,小伙伴給小洪源一一個綽號,都叫他“大眼鏡”。

洪源大師 作品
從那時起,“大眼鏡”與漢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立志從練字著手,探索人生安身立命之路。“大眼鏡”十分敬慕王羲之、顏真卿和柳公權等書法大家,以書法大師博大精深的字帖為范本習字,取百家之長,專心致志,鍥而不舍,自強不息。沒有紙和筆,就用手指在桌子上比劃著,或在沙地上寫。久而久之,他以一筆漂亮的硬筆小楷字和毛筆大楷字出現在作業本上,博得老師的贊賞和同學們的羨慕。他的字甚至超過任課老師,使得老師在批改作業時務必格外費勁地書寫批語,否則,會出現反差而汗顏的。
到十三歲,“ 大眼鏡”上初中了,對隸書、篆書、行書、魏書、黑體和宋體六種字體特別感興趣,漸漸地掌握了各種字體的筆畫和間架結構規律,運筆揮灑自如,隨心所欲。父親看到自己的兒子鋼筆字寫得漂亮,讀書求上進,十分欣慰。雖然家庭困難,但是,父親盡力給他買毛筆和紙張,支持他練字。
一個星期天,“ 大眼鏡”看到鄰居要去生產隊領煤油票,因為沒有私章而發愁。那年代,國家經濟落后,生活物資憑票供應,老百姓領糧票、餐票、布票、糖票、肉票、煤油票等都要蓋私章,否則卡住不準領。“大眼鏡” 看到他因為沒有私章發愁,去市場雕私章既不方便又沒有錢。他難過極了,便暗下決心為他刻一一枚私章。 于是,他自制一把小刻刀,上山找黃楊木做材料,邊上學, 一邊利用空閑時間自學刻私章。 由于眼睛近視,有時用力失控,把手指頭劃破了。雖然手指流血不止,疼痛難忍,但想起鄰居面有難色的模樣,一鼓作氣把私章刻成了。邱新元帶著私章高興地去會計那里領煤油票。這枚端正的正楷印章引起會計的注意,他看了又看,打聽這枚小巧玲瓏私章出自哪個師傅之手?多少價錢?邱新元大叔得意地回答說是洪源雕刻的。會計驚喜地說:“這個‘ 大眼鏡’人小技藝高,有志氣,有出息。讓他幫我刻一枚,我買。
“大眼鏡”沒想到自己雕刻的第一^枚私章, 竟然得到別人的贊許,便看準了這條生財之道。決定利用課外休息時間為同學的家長雕刻私章,一枚私章只收工本費0.15元。“大眼鏡”嘗到了雕刻私章的甜頭,高興地把掙來的錢全部交給父親。從此,他用自學的本領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大眼鏡”并非無用之輩。
1966年,“ 大眼鏡”剛上初中一年級,卻被家庭貧困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武斗所迫無奈輟學回家。他對父親說:“ 爸爸,家里很困難,讓我到外面謀生去吧。”他父親看到兒子膽大心細,又會雕刻印章,也就放心允諾了。從此,年僅十四歲的“大眼鏡”就憑著幾把大小不一的雕刻刀具,以一技之長告別了親人,離開了窮山溝,十里八鄉四處奔波,踏上了白手起家安身立命之路。
“大眼鏡”挺著一副黑框根在故里。故鄉山水美如畫 架、鑲嵌3000多度的近視眼鏡伏案刻章,偶爾一抬頭,只看見圈圈加圈圈的兩塊鏡片后面,睜著一雙圓圓的眼睛安詳地瞅著你因為他技術過硬,誠信待人,結交的朋友多,賺錢也多,加上挺著一 副高度近視眼鏡,是他永遠改變不了的外貌特征。所以,他隨到一處,就有人大喊:“’眼鏡闊老’來了!”人們
聞聲,近悅遠來圍成一圈湊熱鬧,“大眼鏡” 升級成了“眼鏡闊老” 。
按常規雕劉印章先要描繪反面字,然后才能下刀。然而,“眼鏡闊老”不用描繪就下刀雕刻,又快又好,令人驚訝。他擅長篆書、隸書和正楷,依照顧客意愿,隨選字體。有欣賞水平的人都說,“眼鏡闊老” 刀下的篆書古樸典雅,隸書剛勁有力,正楷端莊大方,越看越好看,很受顧客青睞。這種看家本領,恰好遇到那~年“撤鄉并村”換印鑒的大好商機,有一一個縣幾乎把所有的鎮、社區、村、村民小組的公章和負責人的私章,統統讓“眼鏡闊老”一人承包了。功多藝熟,也為他后來“- -筆書”和“_刀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這時,許多人知曉他的功夫底不淺,尊稱他“洪師傅”
為了招攬生意,洪師傅有時在大庭廣眾之中施展一手絕活: 他在顧客面前投其所好,說:“刻鋼筆,做紀品,交個朋友,不收分文,不費時間,手到即成。話剛說完,就有人圍上來拿出鋼筆。他接到鋼筆反手在背后,-邊聊談邊刻上“步步登高” 或“鵬程萬里”,或“心想事成”等祝福語,行體字小得只有蘿卜籽那么大,飄逸流暢;并配上龍虎或魚蟲花鳥等圖樣;往往在兒秒鐘內就把一支普 普通通的鋼筆雕刻成了人見人愛的尤物。從此,他初露鋒芒,小有名氣。顧客看到這位戴著近視眼鏡的洪師傅,顯露兒分儒雅風度,又給他一個雅號: “洪先生”。
正當供先生干得順道,漕泊學校為了讓山區的孩子就近入學,增設鄉村小學。當時,山區缺少教師,學校領導就聘請洪先生當民辦教師。起初他不樂意接受, 不愿放棄雕刻行當。但他回憶起自己上小學時,家里離學校很遠,常常起早模黑上學,走路時間多,學習時間少;父母牽掛孩子天走這么遠的山路,放心不不。這樣一想他應聘當起了民辦教師,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先生。但是,民辦教師既教書又種田,遠不及雕刻印章的收入,更何況洪先生眼睛近視,不能參加農業勞動。所以洪先生只當了幾年民辦教師,還是操起了老行當。
年復一年,疲于奔波,綽號五花八門,技術精益求精。洪先生想,單憑雕刻行當營生,發展空間有限必須獨辟娛徑,探索書法新路子。冥思苦想之中,他前發了“筆書的意念,從此,“一筆書”在改變他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定位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他的命運,塑造著傳奇人生,演繹著“一筆書”的神奇故事。
有次,在長沙的風光帶遇到個寫一筆書的,洪先生看到他寫的一筆書出于尊重, 對他說字寫得不錯,可那個人說:“不錯! ?我五十年工齡。”洪先生說:你要是五十年工齡那就寫得好差勁了,那人說:現紙現筆你來個看看。洪先生看他太狂,當時風光帶有好多寫地書的練字,洪先生向旁邊一位老師說: “老師, 請借用你的筆寫個字”,隨即,他脫下右腳鞋襪,用腳指夾著墨筆桿,左腳跳躍著移動位置,右腳左右開弓, 一筆書寫了一一個平方米大的繁體行楷“壽”字。卓爾不群,彰顯著沉穩凝重的內在風骨。只見那個高手目瞪口呆,自知江郎才盡,灰溜溜地收場走了,圍觀者拍手高呼。
洪先生丹青妙筆不僅能一筆書寫 一個漢字,而且具有一筆書寫一首唐詩的絕技。 乍聽疑似馬良神筆再現,筆者卻身臨其境見證了奇跡的出現——
洪先生左手按紙,右手運筆,筆隨意動,人隨筆游時而彎彎曲曲,撲朔迷離時而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時而高山流水,龍飛鳳舞;時而瀉千里,游刃有余。眼見他從“白”字起筆到“白”字收筆,僅用三分鐘,一筆書寫了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初展觀賞,賞心悅目;異曲同工,自成一體;珠聯璧合,天衣無縫。仔細品味,看似行走如飛的古詩文,則更是將“一筆書”運筆流暢的功力內化于無形之中;從而,讓人品味到既有肉感,又有骨感的獨特藝術魅力。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種書法技巧,在中國乃至世界絕無僅有,被書法界譽為“中華筆書”。至此,一個專業的尊稱“洪一-筆”,代替了“洪先生”。
胸懷大志的洪一筆并不滿足 “一筆書”的技巧。欲窮山外山天外天,就得更上一層樓。他決心要把“一筆書”轉換成“剪”,開始探索“一刀剪”的奧秘。

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洪筆把筆和剪看成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每天閑下來,都要寫寫剪剪,就像吃飯一樣,一餐也不能缺少。 幾十年如一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習與性成;久而久之,匠心獨運,一剪下去就成一個漢字。
學藝難,精藝更難。從“一筆書”到“一刀剪”,直至爐火純青,洪一筆不知付出了多少磨練的汗水,也嘗到了不少甜頭和樂趣。
1993年,洪一筆定居長沙市樹木嶺新星小區后,如魚得水,在廣闊的天地施展著自己的剪字絕活。一天,他應長沙市文藝界之約,在湘江風光帶-塊 400平方米的紅布上,一剪下去剪出一個400平方米的繁體“龍”字。這是條東方巨龍,恢弘氣勢轟動了長沙市,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觀看。此后名士風流,“洪一筆”又易名一個響亮的稱呼“洪一剪”。
2001年,深圳某電廠要舉行竣工典禮,打算從飛機上航拍電廠恢宏壯闊的氣象和典禮盛況,航拍畫面中需要布置一條17個字組成的巨幅標語,每個字高4米、寬5米。這組超大的漢字把電辦事員難住了,竣工慶典第二天就要舉行了,時間短,任務大,十萬火急!上網找遍全國電腦刻字和噴繪店,都難以承接這個業務。怎么辦?正在一籌莫展之時, 有人向電廠辦事員推薦洪剪。洪一剪接到電話后, 只帶著一把普通的剪刀, 行將從長沙趕到深圳電廠, 其時已是下午三點了。電辦事員一看,來者是一個高度近視的人,面有難色地問:“電腦刻字機不能完成,你空手赤拳能行?明天早上八點前要布置好這條巨幅標語,總裁要親自檢查的。”洪一剪從工具袋里拿出一把剪刀-亮,滿有把握地說:“別小看這把剪刀, 它比刻字機和噴繪機還快,超大的漢字電腦刻字機搞不定,它能搞定,不亂分寸。”洪一剪不著急, 可辦事員著急了,說:“這可不是拿剪刀裁一件衣服縫幾個紐扣,而是制作高4米、寬5米的大字啊!”洪一剪鎮靜地說:“不成問題。 你把紅布縫接成4x5米塊,就可以了。”辦事員問:“剪字預先要人幫忙描繪嗎?”洪剪說:“ 如果要描繪,我就不是洪一剪了。”辦事員心里想,都四點鐘了,還吹牛哩!他立馬辦材料去了。
下午五點鐘,電廠總裁來了,不見一個字,他鄭重地說: “洪一 剪師傅,這可開不得玩笑啊!我們這次慶典不搞文藝表演,也沒有請明星捧場,只是制作一條巨幅標語。 可是還不見一個字……”洪一剪說:“請領導放心。材料在天黑前到就好辦了。 ”總經理沒說什么, 半信半疑地走了。
下午六點,電廠總裁又來了,一看,洪一剪還是沒有剪一個字。他著急地打開手機向辦事員呼叫:“你是怎么辦事的?材料還不到,誤了大事拿你是問!”
洪一剪趕忙替辦事員說好話:“我還不著急哩,你就更不要著急了。材料到,只需5-10分鐘就可剪成一個字,17 個字有兩三個小時就搞定,隸書、篆書、行書、貌書、黑體和宋體六種字體,隨選哪種?”
話說間,辦事員拖來了一車材料,他訴起苦來:“一個字20平方米,17個字要備17塊5x4米紅布,總面積達340平方米啊!我把任務分派到8部縫紉機,另外安排8個人打下手。十羊九牧,快馬加鞭。我急出一身大汗, 總算完成了任務。”看來,辦材料難,而剪字不難。
材料一到,洪一剪亮出“殺手锏”忙起來了。他憑著一把小小的剪刀,僅僅一個晚上就完成了任務。第二天,一條17個字組成了一百多米長的巨幅標語,像一一條長長的巨龍展現在現場,大氣磅礴,熠熠生輝。電廠總經理驚訝不已。為感謝洪一剪,電廠封了一個大紅包,可謂一字千金。
2012年冬季,在湖南省展覽館舉辦的第九屆湖南文化藝術收藏品博覽會暨第十屆湖南珠寶玉石首飾展覽會開幕式上,藝苑高手、富商巨賈云集瀟湘,也有不少看客慕名“一刀剪”從四面八方遠道而來。洪一剪在眾目睽睽之下,操著把剪刀,站在一塊長6米、 寬5米的紅布前,不用描繪,隨即俯身剪起來。那把一開合的剪刀就像一只低飛的紫燕,貼近布面盤旋,時間分秒地過去,紅布被剪開,凸凹不平。觀眾看不出洪一剪究竟在剪什么。大家正在猜疑之中,洪一剪把零碎的紅布拿開,“哇”一個巨 大的“福”字清晰地顯露出來了,這是一個30平方米的巨大“福”字,洪一剪僅用幾分鐘一剪成功。他向四周拱手說:“ 諸位來賓,我給大家送‘福’來了,祝各位洪福齊天!”精彩的表演讓觀眾大開眼界,頓時風生水起,一片歡騰。
有個觀眾要考考洪一剪, 拿來字典找到一一個筆畫復雜的“鬻”字,叫他剪。洪-剪說: “這個字左右開弓,半分鐘就可以剪成。
人們翹首觀看。眾目睽睽,洪一剪不慌不忙一刀剪成一個 20*18厘米的“鬻”字。
洪一剪當眾說: “誰出字難倒了一刀剪,我獎勵他一千元現金。”
觀眾躍躍欲試,都想找筆畫多的字來難倒洪一剪。 有個人知道字典上沒有字難倒他,就打一個字謎:
“‘一點一橫長,撇到瀏陽,十字對十字,日頭對月亮。’洪一剪,請你刀剪成。”
洪一剪說:“這是一個繁體‘廟’字,太容易了,來難的。”
那個人又出一個字:“‘一點一橫長,二字口中央、左絲絞右絲絞、左也長來右也長,心字來墊底、中間馬當王、左邊月右邊刀,上面加寶蓋、外圍有之繞,’請刀剪成。”
洪一剪聽了笑著說:“你打的字謎, 字典上沒有,是你捏出來的。其實,我也能一刀剪成。”從此,洪一剪高超的剪字技巧口口相傳,聲譽鵲起,廣為人知,吸引了央視1、2、3、4臺和各地媒體的鏡頭,湖南衛視和紅網以及山東、江西、上海、成都、香港、海峽兩岸等幾十家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媒體效應使“中華刀剪” 譽滿瀟湘而揚聲海內外。
洪一剪不僅能一刀剪成一個漢字,而且能一刀剪成幾個連體字或字畫合 的剪紙作品。《湖南廣播電視報》記者采訪他時,他很快地一刀剪出“湖南廣播電視報”幾個漂亮的連體字。
好戲連臺,2012年11月2日晚,攸縣鄉村大舞臺-達人秀十強選手在美麗的酒埠江風景旅游區表演,洪一剪登臺獻藝,一剪 《馬到成功》。這是一幅字畫合-的剪紙作品,博得攸縣觀眾熱烈的掌聲,大家都說,家鄉出了一個奇人。
當天,有一個看熱鬧的和尚請洪一剪刀剪成 一個“佛” 字。洪一剪微笑著看了看那個和尚,很快剪出一個象形“佛”字乍看是一個光頭、合十、跪拜的和尚;仔細看卻是一個 “佛”,引得大家嘖嘖稱奇。
之后,洪一剪憑著“一筆書”和“一刀剪”的絕活,天南地北走遍全國各大城市,并隨團出訪韓國和日本,推演著“一筆書”和“一刀剪”的技藝,編織著筆與剪的交誼舞,譜寫著筆和剪的交響曲,閃爍著多彩人生的光華。
“一刀剪”無疑比“一筆書”難。但洪一剪用布蒙著眼睛也能剪字。筆者親眼見證他反手在背后,剪出20x 18厘米大的“中國龍”三個字。
這是一把“神”剪,隨著剪開剪合,紙屑飄飛,洪一剪手里那張普普通通的紅紙似乎有了“靈氣”,左右輪轉。瞬間,“中國”兩字相繼亮相,眾口嘩然,有人說洪明的手指就像長了眼睛,也有人說手指間安上了微小的電子眼;還有人推想:是先天性近視幫了忙,洪一剪眼睛不好使就借助心靈信息和手旨觸覺感悟出來的。議論間掌聲四起,一個繁體“龍”字接著出現了。前后僅用兩分鐘,“中國龍 三個字像相精美的剪紙作品展示在眾人眼。這鏤月裁云的剪紙技藝,竟然出自一個高度近視人的雙手,可謂筆落龍煙,明開風飛。若不是親眼所見,誰能相信呢?
長沙高校師生認為“一筆書”和“一刀剪”是民間藝術的創新文化,特聘請洪剪上課演示。他話沒說,帶著把剪刀登堂講課, 把拿手好戲“筆書”和“一刀的”演示得淋漓盡致,讓師生大開眼界。他說:“ ‘一筆書’和一刀剪’是一對李生的連體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學會了‘一筆書”就會‘一刀剪"。
他看到同學們興趣盎然,又詳細地講解:“其實, 學習‘一筆書’并不難,初學時掌握一個要領: 寫上觀下,寫左觀右,寫里觀外,筆畫之間協調銜接,相互呼應,突出重心。同理,‘一筆書’寫一首唐詩, 腦子里要懸想一幅章法完美的唐詩, 每一個字的大小銜接, 預先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和定位。這樣,胸有成竹,運筆有神。剪字也和‘一筆書’一樣,可以舉一反三去揣摩。”洪一剪言簡意賅道出了“一筆書”和“一刀剪”的真諦,又贏得莘莘學子發自肺腑的稱呼:“洪老師”。
了解洪老師多彩的傳奇人生,怎么不對“一筆書”和“一刀剪”刮目相看啊!古往今來,大凡在書法上大有建樹不乏其人,無不出自達官貴人或書香門第;而“-筆書”和“一刀剪”卻出自一個貧寒之家,而且是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視的“盲人”。可想而知,洪老師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啊!
洪老師說,若學“一刀剪”,必須先學“一筆書”。為了把“一筆書”和“一刀剪”的技藝傳承下去,洪老師把幾十年從書法和剪紙藝術的寶庫里挖掘提煉套喜聞樂見的絕活,進-步加工升華,數次易稿,撰寫了《洪氏一筆書》作品集。
《洪氏一筆書》作品集是洪老師幾十年來取法于王羲之、顏真卿和柳公權三位大師書法風貌和骨氣的藝術展示;也是他從書法大家作品中化出自己的、再逐步形成個人藝術風格的精品;更是集古今書法藝術于體,獨樹幟與其他書法藝術風格和價值取向不同的結晶。
《洪氏一筆書》作品集與傳統字帖有所不同。初版數百冊索取者甚多。再版略有修改,列舉了漢字所有偏旁部首和數百個常用漢字,并以“一筆書”的獨特章法,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二十多首中小學古詩詞的書法藝術,既有很高的欣賞品位,又有實用價值。
由于“一筆書”和“一刀剪”既延續了我國傳統藝術的優勢,又展現著書法和 剪紙結合的新穎鮮活內容和形式,故而雅俗共貨。《洪氏~筆書》的問世,引起書法藝術界乃至社會各界高度的費譽。聲譽來自四面八方:有文化界和娛樂圈的表演簽約,有白領大亨和政界要員的邀請,有普通勞動者的喝彩聲和掌聲,更多的是書法和剪紙高手的題贈……
題贈尊稱洪老師為“洪大師”者, 大有人在。
洪老師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我對不虞之譽感到驚訝,唯恐貽笑大方。”
其實,“大師”之稱并非空穴來風。試想: 從一個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視的小孩,逐漸蝶變成“大眼鏡”—“眼鏡闊老”—“洪師傅”—“洪先生”—“洪一筆”—“洪一剪”—“洪老師”乃至“洪大師” ,數次易名,著書立說,自創《洪氏一筆書》出版問世。回首點點滴滴,樁樁件件,一路走來無不展示了艱辛而又精彩的人生軌跡。“洪大師” 桂冠當之無愧。
洪大師認為,榮譽只能說明過去。他正在以“一刀剪”之技,把王羲之書法精品《蘭亭序》按比例不差分毫放大,創作一幅曠世書法精品一剪字《蘭亭序》。其目的激發更多的書法和剪紙愛好者,把“一筆書”和“一刀剪”傳承下去。
洪大師和老伴有兩個女兒,遷居長沙后,她們耳濡目染都學會了“一刀剪”的技藝。如今外孫女小洪杏也愛好剪字,茶余飯后得到洪大師的悉心指教,小姑娘也成了剪字的能手。有時承接了較大的業務忙不過來,全家齊動手,個個來剪字。
一個人搏擊在生命長河中,會寫一筆漂亮的漢字,就像有一張漂亮的面孔,備受他人的敬重和愛慕;而“一筆書”更像給漢字穿衣戴帽,增色萬千,煥發著無限的生命力:一個人倘若能用一把普通的剪刀剪出一手漂亮的漢字, 更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回報。所謂“_字千全”豈不印證了端莊嚴整、剛健雄渾、大氣磅礴、張揚個性的漢字價值嗎?
天下第一剪,人生大舞臺;《洪氏 一筆書》,筆林奇葩開。人們期待著“一筆書”和“一刀剪”給生活增添更多的精彩和快樂。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