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采用“望聞問切”,治療法有針刺、湯和艾灸等,歷代均有發展,中醫通過近10萬種復方倡導聯合療法已有2500年歷史。然而,近日中國醫進出口商會對外發布2016年我國醫外貿總體情況。
中國醫進出口商會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中類產品包括中材及飲片、中成、提取物和,出口量和出口額“雙降”。其中,提取物出口量同比下降14.3%,出口額同比下降10.9%,成為中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早前有報道稱,世界格局倒逼,中全產業鏈國際化已經迫在眉睫。自屠呦呦作為青蒿素研發成果的代表性人物,獲得諾貝爾國際科學界的贊譽之后,越來越多國家對中產生濃厚興趣。但最新的數據卻顯示,出口數據“雙降”。對此,中國醫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在2月10日舉行的2016―2017年醫貿易形勢發布會上,對中類產品出口全線下降進行了分析。許銘表示,一方面歐盟對中有了比較嚴格的規定,造成中的注冊進程緩慢。另一方面,中的推廣方式還有待加強,特別是中醫師的輸出。再加之中與國際質量標準接軌還稍顯不足,造成了下降的結果。
中提取仍是現代化發展的瓶頸
在我國植物提取產業是“朝陽產業”,占據我國中類產品出口比例接近一半。據中國醫進出口商會發布的數據,2015年,植物提取物同比增幅高達21.71%,出口額創21.63億美元新高。然而時隔一年,提取物出口量同比就下降了14.3%,由正轉負,陷入困境“令人扼腕”。
植物提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品的效,而提取工藝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材有效成分提取的質量。在采訪中一位有近四十年從業經驗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提取,尤其是復方提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藝過程,對于不少中成企業來說依然是軟肋。曾經國家食監總局在對低價銷售銀杏葉品企業的飛行檢查中發現,桂林某公司將銀杏葉提取生產工藝由稀乙醇提取改為3%鹽酸提取,并將外購的提取物銷售給其他的品生產企業。
中行業分析師張斌就曾多次表示,目前對中注射劑的提取物只檢測主要物質,對附屬物的檢測標準暫時不足。為此,2016年,中國醫保商會聯合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共同推出了“植物提取物優質供應商”認證,用以引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幫助優質企業提升品牌價值。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研究所物安全評價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葉祖光表示,中國每年研發的中新數量多達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但真正在治療某一疾病中達到“離了這根本就不行”這種水準的中新,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這兩種。他還建議,加強中醫臨床醫院進行“帶有科研性的臨床實踐”,在治療中發現、優化、評價,最終研發產生中新。
“道地”是中材的靈魂
中材強調的就是道地材。“對于中材來說,產地有著嚴格的限制。”廣東太安堂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朱國忠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而且幾千年的驗證也表明,一旦改變了生長環境,效往往就不行了。
業內流行的一句話是:“材好,才好”。“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在北京中醫院主任醫師丁毅看來,中材歷來講究原產地。淮山、藏紅花、川貝母……很多中均以屬地冠名,且一直被老中醫青睞。在他們眼中,“道地”歷來是中材的靈魂,是品質的象征。以至于一些老中醫在書寫處方時,喜歡在名前標“廣”“云”“川”等產地,由此來顯示自己對道地材的信任。
文獻顯示,材以及后續飲片質量均與材產地密切相關,如地黃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產的含量為0.81%,浙江仙居產的為0.001%,兩者差距達800倍,如不嚴格標注產地,會讓中材市場魚目混珠。
丁毅解釋說,過去中基本都是野生的,且具有一定的生長周期,因此效力大。然而,隨著中材需求量越來越大,野生中材越來越少,現在幾乎都變成了種植,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記者了解到,有些種植商在“要想富,種中”的經濟利益驅使下,忽略了中材的道地性,將一些野生中材進行引種,甚至“大棚化”種植。再加上替代品增多、不同品種混用等,致使中質量大大打了折扣,以至于中醫大夫抱怨“經方以前是一劑知,兩劑已。現在要十天半個月都不知所謂。”
從事中工作五十多年的國家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原司長駱詩文十多年前就曾表示,不按時節采摘,不按地域種植,中性下降,導致“醫準、方對、不靈”,根本達不到飲片制作的要求,中醫或亡于絕非危言聳聽。
吃中簡直等于吃農?
中質量下降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農殘留和化學污染。不少媒體曾曝光觸目驚心的畫面:鏡頭里安徽亳州市郊的農們頂著烈日在田地里為白芍除草和噴灑農。而且在接受采訪時,農們普遍表示,為了防止病蟲害,在種植中材時需要多次使用農。至于什么時間打,是否適合打,計量多少等等,基本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由于農使用農“沒譜”,吃中簡直變成吃農。這令很多中醫劑師和醫生非常擔心:且不說效好壞,危害健康才是最關鍵的。
按說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極大的利好,然而,由于質量標準落后、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不明確、可控性差等問題阻礙了中與國際接軌。另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還認為,創新不足、低水平重復等問題是阻礙中國際化進程的主因。“需盡早建立一個科學的、能夠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中醫標準。”為此,張伯禮建議將中材列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加強保護、研發和合理利用,同時,大力推行中材規范化種植,保證中材的可持續供給,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在業界,呼聲最高的就是中質量要從源頭抓起,然而云南省中醫管理局局長鄭進卻認為提高中質量,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單單是監控好某一環節就能把控好的,必須加強全產業鏈的監督管理。“提高中質量不能只抓源頭。”鄭進表示,還要加強中材生產加工環節監控以及加強中材銷售和使用環節的監管。
中發展將有法可依
2016年是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16年12月25日,醞釀了3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法》(以下簡稱“《中醫法》”)隨著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終于誕生了,這是我國首部為傳統中醫振興而制定的國家法律,全面、系統地體現了中醫的特點。
“三十年磨一劍”,張伯禮表示,《中醫法》終獲通過,十分不易,其對于依法保障和促進中醫事業的發展,深化醫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張伯禮指出,《中醫法》不僅體現了“規范與扶持并重”,還在質量保障和市場監管方面有具體規定。如嚴格管理農、肥料的使用,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長毒的農。特別提到建立中材流通追溯體系,建立世貿查驗記錄制度等等,明確了中材責任主體,法規嚴禁一些有害行為,都有利于保障中材質量。
在2017年全國中醫工作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明確表示,2017年是推動《中醫法》和《中醫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全面落實的重要一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之年,2017年將著力推動中醫法的貫徹實施。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法》今年7月1日起將正式施行。
北京2月15日電(記者賀迎春)科技部副部長陰和俊在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146家國家高新區發展勢頭強勁,發展態勢良好,“十二五”期間營業收入保持年均17.4%的增長速度;2016營業收入預計達28.3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工業總產值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陰和俊表示,17個國家自創區對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武漢東湖、湖南長株潭、四川成都等國家自創區主要經濟指標連續數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2016... [閱讀]
北京2月13日電(趙竹青 郭心冰 肖建軍)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按流程完成了出廠前所有研制工作,2017年2月5日從天津港啟程,經過約一周的海陸運輸,于13日安全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計劃于4月中下旬由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意味著我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收官之戰揭開序幕。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安全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肖建軍攝) 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艘貨運飛船,采用兩艙構型,由貨物艙和推... [閱讀]
北京2月13日電(記者賀迎春)科技部網站消息,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SKA)天線國際工作包聯盟近期在華召開了反射面天線結構詳細設計評審會(DDR)。中國電科54所牽頭國際同行共同編制形成的天線詳細設計方案順利通過國際評審。 SKA反射面天線詳細設計評審的通過標志著SKA天線的研發工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SKA的工程研發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為SKA天線的后續研發和SKA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據悉,天線(Dish)工作包是在SKA的11個工作包... [閱讀]
? 2017-2020 華舜網 版權所有 華舜文化傳媒主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備案號:粵ICP備17156687號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高升時代廣場 電話:155-7638-1979 投稿郵箱:896711351@qq.com
技術支持:藍蝶網絡科技
我要評論
評論列表